最近谈论的较多的词汇就是“尊严”,生活里叫体面。然而这一切,却是从一个死者的身上追问来的话题。一周前乔任梁的突然离世,媒体们似乎没有第一时间去追问真相,所有报道都是在表演真相,所以造成的信息传播就出现了很火星的一面,以至于太多人都不了解乔任梁就开始妄断下言,讨论着和死者无关的花边新闻,很多评论家和媒体似乎已经忘了初衷,为了所谓的报道,不顾职业的基本操守和底线,在无耻和不道德的红线上游走。
在平静了一周后,媒体们终于等到了头七,乔任梁的出殡日。人品俱佳的逝者,终将迎来高朋满座,即便是最后一程,终将不会孤单。泪水和惋惜似乎是对这位28岁演员的最好褒奖,可惜媒体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太多人间挚情,长枪短炮,社交热点,依旧是围绕着逝者生前的明星蓝颜和明星哥们展开攻势,貌似死者已经盖棺定论,但是余温依旧不能流逝,所以拼命地的铺垫,包裹,希望捂住最后的“IP余温”,为自己的KPI再上一成。
说道死者的“IP余温”,这么多年来似乎一直发挥余热就属“哥哥”,但是随着岁月沉寂,人们似乎能记住的依旧是作品,阿飞,西毒,十二少,是那个依稀青涩的懵懂书生宁采臣,那个无法识别戏我的红伶。似乎都在表明,对于死者来讲,常人可能被记住的就是生前琐事,对于名人而言,大抵作品就是最后的余温。
但是对于逝者乔任梁,媒体却一直在消费他的朋友圈,他的家人,着实也是捂不了多久。一个娱乐圈的年轻小生,自然朋友不会少,因为死于抑郁,或许自然就会将家庭的冷暖一哄而上。很多死后,我们透过一个死者的最后散场,看清楚的却是对生者不体面的无奈。我们这个国度里,一直以来似乎都传递着一种潜意识,公众人物似乎才配谈体面,因为当我们维护一个公众“死者”的体面时,却忘记了,作为普通人,似乎从来没有很体面的活过,所以当媒体们像一个秃鹫低飞而来,似乎这一切早已注定。
报道中注重谈到乔爸爸的追悼词,“尊重”二字似乎终于回到了乔家人的主场,对于儿子的选择,似乎悲伤之外,就是尊重了,永远爱着,永远尊重着。生于死,这种哲学课题,谈着沉重,面对或许更沉重,一茬人消费一茬人,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轮回。
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者逝去,感受到的并不是悲伤,而是对于葬礼那种仪式感的强力追着,现在想来,似乎冥冥中有一种悲伤,就像高尔基的童年里,一个孩子对于父亲死亡的无动于衷和无所畏惧。这一点一直以来弥漫在我的世界里,似乎人不管生与死,都希望获得尊重。但是这种尊重却在世俗的世界里被粉饰太多,意义已经不再是生死追问,更多的是苟且与生存,所以一个死者的“IP余温”能有多久,有时候并不取决与死者本身,或许外界的生存挣扎才是决定因素。
头七已过,愿目击灵魂的长枪短炮能消停几分,远在远方的灵魂比远方更远,所以死者的“IP余温”终将散去,也愿你只身漂泊过京都。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