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部长的悲剧(短篇小说连载之2) 2
这故事,还得从“贾部长”得名的由来谈起。
他的这个头衔,来之于史无前例的年代。在那些年月里,会议多得如牛毛。区委王书记虽然名义上已经解放,但许多重大事情,造反派还是没让他沾边,多半时间又都在下公社,其余几个区委领导成员,大多还在靠边站,不能参政。所以,开会、上传下达的任务,自然就落在这位深受造反派欢迎的“贾部长”身上了。时势造英豪,这样的环境,也就造就了“贾部长”的第一个特点:开会。什么“斗私批修会”“评法批儒会”、“批林批孔经验交流会”到地、县去参加会,回区、下社开传达会,总之,从大会到小会,从这个会到那个会,人们在背地里给他取了一个绰号:“会议部长”。其实这“贾部长”仅仅是区委的一个宣传干事,鉴于他过去是个“草鞋干部”,曾经当过区长,到四清运动时才降了职。为保持他的尊严,有几个善于拍马屁的人就在那“宣传”之后,冠之以“部长”之衔。别人这样喊他,他也不反对,时间一长,“贾干事”就变成了“贾部长”,“贾部长”的大名就不径而走了。当然,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这尊称也含有双关意义的。
这“会议部长”的绰号,也曾传到贾部长的耳朵里,开始,他有些反感,心想,这未免太不尊重领导了吧!然而转念一想,也就心安理得,因为他明白,这即使是个并不光彩的绰号吧。但它却至少给自己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因为他只管上传下达的开会,做事紧跟会议的精神,减少了许多担惊受怕的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心宽体胖了。他虽已年过半百,可看上去至多只有四十来岁。由于脂肪太多的缘故,两只眼睛已经小得只有一条缝,在日光灯下,脸庞肥得直反光。站起来象座塔,坐下去象一尊佛,走起来,挺着个便便大腹,一摇一摆的,又象一只肥胖的鹅,人们都夸他有福气,五十岁出头就发了体。第二,是由于他经常开会,区上、县上,自不必说,就是省、地两级,他有不少的熟人,朋友。这年头,“军属烈属”,当不倒人熟?因此,他要开点物资或人事方面的后门,那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所以,这又促成了“贾部长”的第二个特点:喜欢“开后门”,且善于“开后门”。
当然,在大庭广众之上,“贾部长”仍是道貌岸然的,因为他懂得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的,也是他“贾部长”不止一次地在大会上强调过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在普通老百姓面前,他是帮过硬的,非常讲原则的,这是原则性。但是有两种情况可以例外:一种是某个老上级、老战友的子女需要安置;或是舅子、老婊、家族中的近亲、好友的子弟需要帮忙,这是可以照顾一下的。另一种情况,是那些太重感情的人,确实盛情难却的。如一些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够找个好点的工作或升上学校,竟热情地送来鸡鱼、糖果、烟、茶,甚至茅台、白兰地等名酒,遇到这种情况,“贾部长”出于善良的同情心,也只好帮他们想点办法,这就是灵活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坚持了原则,又照顾了关系,就可以使“贾部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贾部长”总结出来的一条做官的准则。但是“贾部长”也有他的苦衷:这些年来,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口多”这个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每年招工招生的指标都非常的少,且层层克扣下来,落到他“贾部长”手里的,本来就不多了,所以“僧多粥少”的矛盾就非常突出。遇到这种情况,“贾部长”也就只好区别对待了。那原则当然是“谁的臂粗”、“谁的贡献大”就先解决谁的。对于其余的求助者,“贾部长”可以用“莫着急,慢慢来”之类的话去安慰。被安慰的人听了“贾部长”的话,也就心存感激地体谅了“贾部长”的苦衷。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