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惠民雨露润城乡
求学不再艰,看病不再难,饮水到家生活比蜜甜——
9月22日,曾参与天宫二号发射的军人毛泽洪,满载荣誉退伍回到灵山镇冯家山老家。两年不见,偏居一隅的故乡旧貌展新颜。“变化让人震惊,恍若梦里。”更让毛泽洪自豪的是,家门口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村口黑黢黢的小学变“亮堂”了,奶奶生病再也用不着往镇上医院送了。
近五年来,平昌县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来办,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扶持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整合资源,集聚人力、物力、财力,持续在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网络等民生改善上发力。当下,农村学校更漂亮,村村建起了标准卫生室,安全饮水流淌到千家万户……惠民工程如春花般璀璨绽放在大巴山深处。
教育·夯实基础优化育人环境
“现在,村小建得很漂亮,娃儿上学也方便多了。”9月17日,青枫镇枫香村村民杨志甫老人感慨地说,从子女、孙子读书的经历可以看出读书环境的巨变。杨志甫老人曾住在河下,子女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赶到学校。今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杨志甫住进了新居“四合院”,孙子上学的村小离家不到20米远。“有时周末,孙子还跑到学校打篮球呢。”杨志甫很满意家门口的村小。
“墙歪歪,瓦缝天,下雨支个盆听课,还看四周怕墙偏。”这是2012年前部分村小的真实写照。穷,不能穷教育!2012年,当时财政收入不足4亿元的平昌县大手笔投入教育事业,筹资3.9亿元实施“校安工程”。“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维修、改造、新建,扩容升级全县包括村小的570余所学校,消除所有D级危房。
两年时间,学校华丽转身,乡村学校成了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安全了,但教学资源匮乏,缺少桌椅、电教、实验器材等基础教学设施设备。”县教体科局一位负责人坦言,有好马,还得配好马鞍。2014年,平昌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造计划。
在修葺一新、形如三合院的南风乡五凤村小,电教室、图书室配备齐全,教室里铁木结构的桌凳摆放整齐。学生或绘画或跳绳或奔跑,校园气氛活跃,一派生机。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该县投入专项资金10630万元用于校舍新建、设施设备添置,全县办学硬件特别是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农村教育发展,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近年来,平昌拓宽教育范畴,引进培育通用、鹰才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招商引进绵阳实验学校、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借助优质资源,充实教育发展基础。今年9月,该县率先在53个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让老百姓也能走进课堂学习。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催化剂”,平昌通过招考、“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该县落实学前教育“三儿”减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普通高中及中职助学金等教育惠民政策,不落下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让更多的人群接受教育。
医疗·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9月24日一早,家住高峰乡东升村2社村民唐莲芳老人来到村卫生室,让何医生检测血压,开具一些降压药。“村卫生室的设备好,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在村里就能治疗。”唐莲芳笑着说。从医三十多年的唐医生见证了村卫生室的蝶变,过去,一个药箱、一把听诊器、体温计便是卫生站全部家当;现在,诊断室、观察室、药剂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还标配了空调、冰箱、电脑,就医条件不知翻了多少番。
就医难,大病小病往城里医院涌,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缺乏下的必然结果。加大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刻不容缓!2013年来,平昌县整合项目资金,短短两年时间建立537个甲等村卫生室,实现标准村卫生室全覆盖。以村卫生室为服务阵地,探索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重点针对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健康评估和转诊服务。
同时,该县加大对县、乡镇医院的升级改造,添置医疗设施设备,新增医疗业务用房,美化医院环境,引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建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看病不再难,因为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平昌县建立健全“上挂、下派、自学”的“三训”机制,即乡村医生、社区卫生人员免费到乡镇卫生院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下派医疗骨干到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坐诊”、驻点帮训,乡村医生、社区卫生人员、县级医护人员自学或参加适宜技术培训,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看病不再贵,因为医疗惠民政策接踵而来。平昌县加大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6个100%”,即覆盖率100%、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100%、挂网采购100%、执行零差率销售100%、集中支付基本药物100%、信息公示100%。
前两天,因高血压病住进县医院的李大娘出院了。“住院花费8760元,通过‘新农合’报账,我自掏腰包才2000元左右。”李大娘乐呵呵地说,看病有医生,花费有报销,有病治病,再也用不着“拖病”、“磨病”了。
饮水·涓涓细流到千家万户
9月25日清晨,西兴镇天堂村建卡贫困户温天金从菜园采摘回新鲜蔬菜后,忙着在院坝旁的水龙头下清洗蔬菜。“龙头一拧水就来了,方便多了。”温天金老人爽朗地说道。居住在天观堂山上的温天金很苦恼吃水艰难的日子,遇到干旱,只能到山崖下挑水,一个来回要花费1个小时。
今年5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落户到天堂村,迅速建起了1处集中供水点、5处分散供水点。由于住在山梁上的温天金家距离供水点达4公里,且落差大,村上决定给单家独户的温天金“开小灶”,在离家不到200米远的山坳里打一口水井,并用管道将水引到厨房。
五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平昌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重点在贫困村、边远村、干旱村、巴山新居聚居点、产业集聚区启动饮水安全工程。截止去年底,平昌县投入20558.06万元,建成村级集中供水点458个,场镇集中供水点23个,解决34.04万农村居民和9.3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从饮水不安全到饮水安全,从分散供水到集中供水,平昌饮水工程已惠及千家万户。响滩镇在街居民李玖元介绍说,“以前的自来水发黄,洗菜做饭时还要将水沉淀后才能使用。”平南供水站建成运行后,供水区域涉及响滩、南风、黑水、白衣等11个乡镇64个村,解决了包括李玖元在内的10.2万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
水,生命之源。生活因水更精彩!青凤镇枫香村杨大爷高兴地说,“有水,有电,有新房,家里添置太阳能、洗衣机、淋浴房后,好像一下子成了城里人。”据悉,以灌溉为主、兼顾灌区人畜饮水和平昌县城备用水源的双桥水库,建成后可解决白衣、涵水等7个乡镇5.73万亩农田灌溉,惠及灌区11.88万人。县城建立污水处理厂,收集县城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让通、巴两河水更清。
三分建,七分管。平昌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在项目实施区探索建立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协会,协会会员由全村用水户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内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协会专管,场镇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供水总站统管。采取县财政预算一点、供水企业缴一点、水行政事业性收费中提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级协会筹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建立了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保障工程日常维修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