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他亲眼目睹母亲被疾病折磨,立志学医;
28年来,他救死扶伤,用精湛的医术为千万家庭带去健康和幸福。
他就是赖良,内江市“十大健康卫士”,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他登上8月四川好人榜,赢得社会各界点赞。
立志从医,救治更多生命
9月27日下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50岁的赖良,在这里诊治病人。
作为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兼普外一科主任,赖良除医治普外一科住院部的近百名患者外,每周都会坚持坐门诊。
16时,赖良在门诊部的工作结束,穿着白大褂的他又匆匆赶回了住院部。对于患者来说,医生更像他们的监护人,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病情变化。
跟随赖良走进办公室,记者看到两面墙上整齐地挂着数幅书法作品。一幅“妙手回春”,一幅“白衣使者”,一幅“生命卫士”,一幅“精湛医术,饮誉杏林”……
“这些都是患者亲自写的,他们康复出院时为表达感谢送给了我们。收到病人的感谢时,既会觉得感动,也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据赖良介绍,以前墙面上都是病人送的锦旗,因为实在太多,只能把一部分收藏了起来。
看着这些承载着故事的书法和锦旗,赖良回首从医28年来的艰辛和感慨。
“我虽出生在农村家庭,但父母有知识文化。”赖良在中学阶段就经常抱着医书钻研。“因为我的母亲一直多病,到处求医也没有治愈,这是我想成为一名医生的原因。”坚守这份执着,赖良顺利考入医学院,并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就在他毕业的那一年,母亲去世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88年。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切身体会到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痛苦,让我想为更多人减轻这份痛苦。”赖良说。
救死扶伤,每年做三千台手术
作为一名临床外科医生,手术刀是赖良的朋友,手术衣和白大褂是他最爱的衣服。
从当医生那天起,一年365天,赖良常常加班。有时候,哪怕是已经下班了,但遇到紧急手术他又会立即赶回医院。
2013年3月,医院重症监护室接诊了一名严重车祸伤者。因腹腔大出血,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左下肺严重挫伤,脑挫伤,意识丧失,入院诊断为全身多器官复合伤,伤情复杂,生命垂危。
重症监护室申请全院大会诊。当晚8点,相关学科的专家很快就齐聚重症监护病房。大家会诊后一致意见是:这名伤者不手术一定死亡,手术也只有微乎其微的一丝希望。
伤者伤情太重,手术风险太大,如果伤者在术中或者术后死亡,家属要求医院赔偿怎么办?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赖良站了出来:“作为党员、作为医生,面对患者我们没有理由无视,面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没有理由退缩。”
时间就是生命。作出这个决定后,他马上走出办公室,一边和伤者家属沟通病情,一边和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开始术前讨论,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想得细之又细。
经过近6个小时的紧张手术,次日凌晨两点手术顺利完成。在安排完术后监测重点、进一步分析伤者各项监测指征后,赖良一回到值班室就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回想起当年这件事,赖良坦言自己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生命宝贵,拖一分钟就增加一分危险。”赖良说,他唯一想的就是救人。
据初步统计,每年赖良会主刀近3000台手术,其中大型、困难手术占比近20%。“大型手术和困难手术一般需要七八个小时,其间不能离开。”赖良说,手术台上,他的精力会非常集中,常常忘记饥饿和疲劳。由于饮食无规律,赖良落下了胃病。
勤学技术,减轻患者痛苦
对于赖良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仅有仁德之心是不够的,还要不断提升医术水平。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腹腔镜技术为依托的微创外科诞生不久,赖良就急匆匆踏上了外出学习的道路。很快,医院就率先在全市引进了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的腹腔镜技术。2003年,他又前往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进修学习ERCP技术,并把这项先进的医学技术带回了家乡。
一名患有胰头癌晚期伴肝转移腹腔转移的高龄妇女,经ERCP技术做了金属支架置入,胆汁很通畅地引流到十二指肠,全身黄染慢慢减退,皮肤骚痒的症状也消失了。
“先进技术的运用,对于患者来说能够减轻手术的痛苦。”自科室引进先进医学技术以来,仅ERCP技术治愈的病人就有2000余人,腹腔镜技术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
担任科室主任之后,赖良不忘鼓励科室的年轻医生多学习、多外出交流,将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带回内江,做内江百姓的“健康卫士”。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2014年成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2013年主持的《ERCP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分别荣获四川省和内江市的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在研项目“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已立项并通过市级科技查新;主持的在研项目“TIPS在门脉高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正在立项中。
“我们的团队把‘德’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团结、协作、创新、和谐。”赖良说,他的团队的愿景是成为区域性肝胆治疗中心。“在区域性地级医院范围内,与肝胆有关的医疗技术处于前沿水平,我们正在为此而奋斗!”(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蕊 实习生 王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