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579|评论: 41

一项“重要科技发现”面临四面楚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4956ahw9o9obmcqvhuhs.jpg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发表论文,称发现了一种重要技术。但众多实验室迄今未能重复其结果,
被普遍质疑。

转浙江大学教授质疑(新浪评论 http://news.sina.com.cn/pl/2016-10-11/doc-ifxwrhpn9649890.shtml):

原标题:关于基于NgAgo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个人声明  作者:王立铭   来源:公号“以负熵为生”
  我是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名普通的生命科学研究者。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自己,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实验室和合作者测试检验这一基于NgAgo的全新基因
编辑技术的过程。
  我们是在五月初,也就是韩春雨教授的论文刚刚上线的时候就关注到这一新技术的。必须得说,作为
一个生物学研究者,我个人看到这篇论文的心情是挺复杂的。一方面,任何一个熟悉分子生物学的读者都
会立刻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潜在价值。众所周知,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和医生们精确地修改生物特
定基因序列的信息,不管是对于基础研究还是对于潜在的临床应用都意义重大。从文章的数据分析,基于
NgAgo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克服目前主流基因编辑技术的弱点(例如脱靶性和对编辑序列的选择性),不
管是在基础研究中还是在潜在临床应用中都甚至可能将后者取而代之。这样重量级的学术突破出现在中国,
这样价值连城的知识产权握在中国学术机构和中国科学家手中,我的心情真的是非常开心。在日常闲聊中,
我也知道许许多多我的生物学同行们,也有类似激动心情。而另一方面,我也必须承认,韩教授的突破性
工作和他所拥有的简陋研究条件的惊人反差也让我觉得非常惭愧。我至今还记得,那一两周里,我和同事
们在微信中聊天的话题经常是,为什么人家(韩教授)可以在那样的条件里潜心研究默默工作,最终拿出
革命性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我们的经费、资源和设备要好得多,却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身外之物所干扰和
迷惑。
  于是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实验室在一周内就索取了NgAgo的DNA载体,并立刻计划了对NgAgo方
法的测试。必须说明,我们并没有首先试图“重复”韩教授文章中的实验结果,而是开始测试NgAgo方法能
否用来定点编辑果蝇胚胎的基因组。这里的逻辑其实非常自然:首先,基于对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基本信任,
科学同行在分享研究成果时自然会首先默认对方是诚信的、对方的研究成果是真实无误的。否则一切学术
交流和成果分享都无从谈起。其次,我们实验室的专长是果蝇遗传学研究,既然韩教授的论文中已经描述
了NgAgo方法能够高效率地编辑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对我们而言,将这一方法“移植”到另一种重要的
模式生物中,探索其编辑基因的效率、产生可遗传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就是非常自然的技术推广。
  很快,相关研究在我和合作者的实验室里开始进行。我和合作者的两位同学全时参与了所有试验。我
们的实验设计也比较简单:依据韩教授论文的方法,在体外合成NgAgo RNA,以及末端磷酸化的guide DNA,
混合后注射进入果蝇胚胎,孵育一段时间后提取果蝇基因组DNA,通过PCR测序鉴定可能存在的基因编辑。
必须说明,我和合作者在果蝇基因编辑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也已经利用类似的流程,利用传统的
基因编辑技术(ZFN, TALEN,和CRISPR/cas9)对大量果蝇基因进行了高效率的修改。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先后测试了多达上百种实验条件,其中包括:
  多个不同的基因组位点(以排除基因组特定区域对基因编辑效率的干扰)
  多个基因编辑路径(点突变、大片段敲除、大片段敲进)
  两种不同的NgAgo(原生NgAgo,以及密码子优化后的NgAgo)
  多种不同的成分配比(特别是NgAgo RNA和guide DNA的比例)
  同时,在韩教授更新了实验方法之后,我们还据此测试了不同盐离子浓度对结果的影响。
  而实验结果也是很明确的:在我们测试过的所有条件中,我们都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
的编辑活性。
  当然,我必须再次说明,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是对韩教授论文结果的推广,而非简单“重复”。从逻辑
上说,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更加不能简单推导出韩
教授团队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也可以说,我们每个独立的生物学实验室,都可能可以测试NgAgo在不同
条件下的工作效率,但是NgAgo方法是否存在错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需要更审慎、更严格的调查。
  但尽管如此,科学研究的成果,既然发表在学术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讨论和学习,就必须保证其真实无
误可重复。公司的技术秘密可以讳莫如深,老军医的“祖传秘方”可以云山雾罩,但一项无法被其他同行顺
利重复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更严重的是,一项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错误和造假而又得不
到迅速的纠正,会动摇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基础:试想如果科学家在看到同行的研究结果之后,必须亲
自测试才能保证是否准确、是否可以借鉴、是否可以用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的效率将会低的令
人无法忍受,学术交流和讨论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具体到NgAgo方法,既然在五个月的时间内都没有学术同行能够顺利重复其结果(考虑到论文中描述
的NgAgo方法的惊人效率和简便性,这一点尤其令人不安),韩教授本人和相关方就需要采取行动,进一
步确认其真实性,为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信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因此在这里,我仅仅代表我自己,提出几个小小的倡议:
  对于韩教授及其团队而言,面对学术界的内部质疑,应该迅速地做出澄清和解答,维护其研究成果的
可信度。他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更详细的实验记录和操作方法、训练非本实验室的研究
人员,使其顺利掌握NgAgo方法;邀请第三方研究者前往实验室观摩具体研究流程等等。我认为,在存在
学术争议乃至质疑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帮助学术同行确定事实真相,是一个严肃科学研究者义不容辞
的责任。
  对于附有监管责任的机构,包括为韩教授研究提供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省发改委,以及
韩教授工作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应该开展客观和全面的调查,检验其中是否存在学术错误乃至学术不端
的行为。在这一点上,著名的STAP干细胞造假事件中,日本RIKEN的态度可以借鉴。在该事件中,面对国
际同行无法重复其实验结果的质疑,论文主要作者小保方晴子工作所在的RIKEN在几周内迅速开始调查,
发现其博士论文和实验记录存在疑点后,第一时间宣布撤回学术论文,有效消除了不良影响。而在此后又
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调查,包括安排小保方在摄像头监督下重复试验、利用基因测序方法验证其论文使用的
实验材料等等,最终给出了存在学术不端的结论,并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事实上,仅有这样深入全面
的调查可以最终给韩教授清白、或最终确定韩教授的研究存在错误乃至不端。而实际上,找出真相并解决
问题的过程不仅无损相关机构的声誉,反而能够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共同体的信用。
  与此同时,在相关学术争议和质疑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有关方面的褒奖或是批判,也许都应该让子弹
“再飞一会儿”。就像上面讲到的,我不赞成在相关调查尚未开展并得出结论之前,轻率地判定韩教授的工作
是否存在问题。而与此同时,我也非常反对在目前就给予韩教授过多的学术荣誉和支持。从有关新闻了解到,
韩教授已经候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已经获得“河北省最美教师”称号。而他所在
的河北科技大学也已经顺势成立了经费高达数亿元的基因编辑中心,已获得有关方面的批准,第一批数千万
元的仪器招标也已经完成。如果最终NgAgo方法被证明存在错误乃至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赞誉和支持是否会
成为笑柄和浪费?特别是在学术界内部的争议已经足够响亮的情况下,急急忙忙给予的赞誉和支持,显然忽
视了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和行为标准。
  在声明的最后,我再次强调,本文仅仅代表我个人,向关心NgAgo问题的人们汇报一下我们尝试测试
NgAgo方法的结果。我也希望,有关各方应该用更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围绕NgAgo方法的学术争议,用
科学共同体的一贯行为准则,让科学研究回归真实。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者单位与实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敢肯定韩春雨就是学术造假或者学术不端,但在当下中国,
各行各业造假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偶尔有歪风吹到学术研究领
域,也是可能的。

好在还有大批具有正义感的科学家,坚守学术规范这一阵地。
为敢于公开质疑的科学家点赞!

发表于 2016-10-1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太长了,楼主直接总结一下啊。:lol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韩春雨造假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
                      ·方舟子·
  今年8月2日,对于公开韩春雨实验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向
《人民日报》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
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河北科大并没有如期公布对
韩春雨实验做调查的结果。实际上,据我所知,河北科大校方并没有真正
启动对韩春雨的任何调查程序,他们采取的是缓兵之计。在一片质疑声中,
韩春雨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当上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被河北省委宣传部
和省教育厅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韩春雨和河北科大也因此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河北科大基因编辑项目入选河北省“创世界一流
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发改委在8月9日批复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
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安排,并于
8月31日开始招标采购进口仪器设备。
  而更多的迹象表明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是伪造的。韩春雨在8月8日提交
了一份更详细的实验步骤,与其论文里的实验步骤大同小异,但是在试剂
配方上存在差别,这实际上已承认了原论文的实验存在问题。但是即使是
根据其新的实验步骤,仍然没有人能重复出来。迄今为止,不管是根据原
有的还是新的实验步骤,全世界实名宣称能重复出韩春雨实验结果的只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一人,而仇子龙在这个月内也躲到了
幕后,全世界还在实名为韩春雨辩护的,只剩下一个对分子生物学技术一
窍不通的名为岳东晓的物理学博士,因为其辩护理由过于荒唐,甚至被国
外分子生物学家怀疑是韩春雨的马甲。
  与一个物理学博士藐视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家一样荒唐的是,韩春雨声
称国内外众多实验室之所以重复不出来其实验结果80%是因为实验受支原
体污染,剩下的20%是因为实验基本技能太差,好像他做过调查、统计似
的,又好像世界各国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条件都不如他那个简陋的实验室,
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会做分子生物学实验——虽然他声称世界上有6家实验
室重复出了其实验结果(从原先说的20家大大缩水),但是拒绝透露究竟
是哪6家。他也拒绝按照学界惯例公布实验原始数据,把这比做韩寒公布手
稿。2012年韩寒作品被质疑是他人代笔时,他为了“自证清白”出版了号称
一气呵成的手稿,结果里面无数匪夷所思的抄写错误反而成了代笔的铁证。
那么,很显然,韩春雨不敢公布实验原始数据,也是害怕成为造假的铁证。
  因此,韩春雨的造假已是昭然若揭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有一个调查
结果。《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部虽然说要启动调查程序,但是按照惯
例,具体的调查仍然只能是交给河北科大或其主管部门去做。但是河北科
大及其主管部门的利益已经跟韩春雨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是不可能真正去
调查的。怎么办呢?
  韩春雨能在国内暴得大名,获得种种荣誉和利益,要归功于饶毅、
鲁白、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对其成果给予的极高评价。除了饶毅、
鲁白本人的大力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也撰文“呼唤更多的韩春雨”。
这些评价在韩春雨的宣传材料中被反复引用。例如在《[美丽河北·最美教
师]韩春雨: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报道中,如此说: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如此评论:“韩春雨的
工作是国际一流的技术推进。”他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
刊文,介绍了这项成果的学术细节和价值。……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
白表示,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在简陋的实验室,用极少的钱做出了
这样的成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根据我对国内学术界惯例的了解,不难设想这几位学界大佬的评语
也会出现在河北科大基因编辑项目的申请报告上,为该项目的获批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调查韩春雨造假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由饶毅、
鲁白、邵峰的实验室来尝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第一,这三家实验室都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都有条件验证韩春雨
的实验结果(《知识分子》的另一主编谢宇是搞社会学的,没这个条件)。
韩春雨的实验其实是个简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用一两周的时间就可出
结果。
  第二,这三家实验室不论按国内标准还是按国际标准都是生物学界
顶级实验室,实验条件好,研究人员水平高(最早在《知识分子》上对
韩春雨实验做出高度专业评价的就是饶毅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如果
重复不出实验结果,韩春雨就不好再以受支原体污染、实验技能不过关
作为借口。
  第三,这三位大佬可谓韩春雨的伯乐,如果他们的实验室重复不出
实验结果,向韩春雨请教,甚至请韩春雨现场指导,韩春雨也不好像对
待其他实验室那样给予拒绝。
  第四,这三位大佬德高望重,韩春雨本人也一再表示过对他们的敬
仰之情,还向记者炫耀过饶毅加了他的微信。因此,他们的实验室做出
来的结果,不管是阳性还是阴性,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是阳性的结果,
相当于验证了一项“诺贝尔奖级”成果,如果在韩春雨指导下仍然做出阴
性结果,那么就可以认定是“诺贝尔奖级”造假。
  在韩春雨论文刚刚发表之时,这三位大佬出于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关
爱之心,对中国本土出重大成果的殷切希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
洋溢的推荐,虽然有过于心急、被人利用之嫌,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该
成果遭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质疑,韩春雨在质疑声中获得许多荣誉和巨
大利益的时候,三位大佬却默不作声,熟视无睹,《知识分子》不仅没
有发过任何质疑声音,甚至对此没有任何报道(只是由其影响力低得多
的姐妹刊《科学春秋》翻译了《自然》的报道),好像没这回事似的,
这就非常不妥。三位大佬有责任参与对韩春雨的调查,利用自己的条件
和声望,给这个事件一个结论,而不要让它像国内其他重大学术造假案
一样不了了之。妖怪是你们帮着放出来的,你们就有责任帮着收回去。

2016.9.5.
(XYS20160906)
发表于 2016-10-1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猫佴坝/兽头坝 发表于 2016-10-11 13:15
质疑者单位与实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

确是看不懂,太长了也没看
不知道说的“重要科技发现”发现的是啥。。。,我是十窍通了九窍:lol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10-12 00:18
如果假的时间会证明,如果是真的?核心会透露吗,方舟子就是一直狗,

发表于 2016-10-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辣社区手机用户 发表于 2016-10-12 00:18
如果假的时间会证明,如果是真的?核心会透露吗,方舟子就是一直狗,

朋友被方肘子咬过莫?疼啊?

发表于 2016-10-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额。。是在是太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头条继续热播韩春雨:

094605zc6mizfcx4zc6rcc.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61012/4185508.shtml

北大教授针对韩春雨事件公开信: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

——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  

本报记者 操秀英  李 艳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事实上,他们早在9月初就尝试与孙鹤旭校长沟通。饶毅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他们于9月7日给孙鹤旭发邮件。邮件写道,他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他们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邮件没有得到回应。饶毅回忆,9月13日,他们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有收到邮件。9月14日,他短信询问孙鹤旭准确地址以便邮寄信件,同样没有回应。9月15日,饶毅的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告知饶毅、邵峰计划用挂号信寄此前那份电子邮件的信。9月23日,由他们两位签名的挂号信寄给孙校长,并显示两天后由学校收发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挂号信里写道,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正如信里所说,按照学术惯例,当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刚出来时,我们默认它是真实可靠的,至少不应该公开怀疑,但对该研究成果的最终认同和褒奖,则需要经过同行的验证并取决于相关研究者如何评价该成果对自己工作和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邵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邵峰表示,他的实验室并未尝试使用韩春雨发表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对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我觉得CRISPR/Cas9已经不错了,没有非要使用该新技术的理由,尤其是当它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时候,我们选择等待更多人来验证。”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饶毅认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如果学校不回应,学术共同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件事?“我们只能先看看这封信公开后的效果,学校也可以继续不回应,但我们认为应该尽这个义务,因为好的学术生态需要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员一起去维护,我们也在建议,未能重复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者发表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报道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更为正规化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和质疑。”邵峰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10-12 21:34
我没被他咬过哈,楼主,以前打假,还觉得他很厉害,后边你看他干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就是一哗众取宠的文化流氓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头条持续:

韩春雨3.JPG

发表于 2016-10-1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造假贻害无穷

发表于 2016-10-30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sina.com.cn/o/2016-10-28/doc-ifxxfysn7934677.shtml

原标题:韩春雨所发论文 《自然》或会撤稿

   深圳都市报讯 据法制晚报消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今年5月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称自己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这项被看做可以冲击诺贝尔奖的实验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
无人可以重复实现。

   由于多名科学家向这家顶级刊物《自然·生物技术》提交其实验结果证明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近日,该杂志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已收到关于韩春雨论文的多个意见,对于一些提交的批评意义重大,
以至于让作者或编辑推断出论文的基本结论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下,论文会被撤稿。”
smx

发表于 2016-10-3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就是一场玩笑,点流览量和存在感。

发表于 2016-11-13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事有了新结果,仍然不支持韩副教授的“新发明”:

114618bjp6vsj8ssgfn85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ech.sina.com.cn/d/f/2016-11-16/doc-ifxxsmic6437717.shtml

中外20家实验室发表文章 声称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

  今天,由国内外二十家实验室负责人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
文章在Protein Cell杂志上发表(Burgess et al., 2016,DOI 10.1007/s13238-016-0343-9,
点击链接查看文章),提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实验,将针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的
争论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二十家实验室都来自于中外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在基因
编辑领域具有相关经验和技术。这些作者中包括了多名前一段时间实名发声无法重复韩
春雨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在这篇学术文章中,他们将自己重复韩春雨论文失败的实验
数据进行了发表。因为实验结果的整理整合和学术论文的发表需要较长的时间,学术刊
物上面发表的学术质疑文章往往会晚于学术同行之间交流以及在其他平台上的质疑。但
通过学术期刊发表无法重复的实验数据,无疑是最为学术的质疑方式。这些数据表明这
些实验室在按照韩春雨描述的实验和检测方法进行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无法检测到
NgAgo介导的基因编辑的产生。

  尽管韩春雨提出细胞污染影响实验结果等可能性,但国内外二十家具有基因编辑经验
的实验室都发生同样问题导致阴性结果的可能性极低。据笔者了解,这些实验室都是进行
了多次实验确定了一致的阴性实验结果后才选择发表这些数据的。因此韩春雨需要明确回
应质疑,用自己的原始实验数据以及第三方重复的证据和实验细节来厘清科学的事实真相。

......

什么是学术论文的重复

  根据文章中的数据,NgAgo的基因编辑效率可以媲美目前最为高效的CRISPR技术,
并且在某些方面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时间引发了学术界乃至社会大众的赞扬和关注。

  当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后,意味了这篇论文里面的内容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共有
的知识(public knowledge),也成为了未来这一方向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很多科研同行
都会对其进行重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科学的发展就是靠着无数的科学家不
断的根据彼此的最新进展一起推动的。所以当一篇论文发表后,其主要结论可以被其他科
学家重复并进一步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科研论文的可重复性是至关重
要的。

        然而至今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国内外的同行对于NgAgo基因编辑的可重复性产生了
大量的质疑,至今没有得到一个清楚的结论。随着前几天在Cell Research上面发表的利用
NgAgo在斑马鱼中进行基因敲降的研究(Qi et al。, 2016),以及今天在Protein Cell在线
发表的质疑文章(Burgess et al。, 2016),学术界的同行将其利用NgAgo尝试进行基因
编辑而未能得到预期结果的数据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为厘清NgAgo技术的可重复性问题
提供了实验数据。

  科学实验的重复,是指具有同等实验条件的实验室使用与论文中描述一样的样品、试
剂、严格按照论文中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以期达到和论文中一样的实验结果。因此Cell
Research上面发表的利用NgAgo在斑马鱼中进行基因敲降的研究并不属于对于韩春雨论文的
重复工作,而属于对于该技术的其他应用(但未能在斑马鱼中检测到NgAgo的基因编辑能
力)。而在Protein Cell发表的这篇论文(Burgess et al。, 2016)则属于严格的重复实验。
这些重复实验的数据表明, 这二十几个实验室均无法重复出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因此
就在学术的平台上要求韩春雨给予一个清楚详细的答复。

  学术论文、专利以及商业秘密

  简单的说,学术论文是由科研工作者发表在学术刊物(有些情况也包括学术会议) 的
详细描述其科学发现和进展的文章。虽然不同刊物的形式和具体要求各有不同,但其基本
功能都是一样的,即通过论文的发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全世界分享,从而推动整个科
学的发展。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就是为了其他的科学家可以认同并获益于自己建立的理
论,使用自己发明的实验方法。因此一般来说,科学家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论文发表后是不
是能够被同行接受,其结果是不是能够被同行重复。只有当一个科学家的工作不断的被本
领域接受,其发明的方法被更多的人重复、应用、并进一步发展,这个科学家的学术声誉
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一篇论文的发表只需要经过审稿人(一般是三位)和编辑的认可,
不是对于里面描述结果的绝对确认。学术论文发表后,才是真正对于这个工作的检验的开始。

        有很多知识和技术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个人、科研机构或企业可以选择申请专利,
来保护从这些研究成果中获利的权利。专利制度其实是为了鼓励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知
识(尤其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所建立的一套体系。专利发明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的在
专利申请中进行描述(很多时候比学术论文还要详细), 并将其分享给整个社会。与学
术论文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另外一方想要利用这一技术或知识来创造商业利益,则需
要获得专利所有者的授权并支付相应报酬。因此,无论是专利还是学术论文,都是知识
和技术共享的途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科研团队建立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会选择
先进行专利申请,再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其成果可以被科研同行无偿使用以推动科学的
发展,建立学术声誉,同时对于该技术产业化有兴趣的公司则需要获得专利的授权。

  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很多企业或研究团队也会选择不分享特定的技术和知识,而是
自己应用以获得相关的商业利益,这些就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为了其保密性,这类知识
既不会发表科研论文,也不会申请相关专利。

  回到韩春雨论文的可重复性问题

        韩春雨团队的NgAgo的技术不仅发表了科研论文,也在发表前进行了专利的申请,
并不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因此有义务将所有的技术细节详细的描述清楚,从而确保其
他同行可以重复其工作,并进行下一步的发展。按照韩之前的说法,科学的争议需要通
过学术刊物的平台来讨论,那么这一篇相关于NgAgo重复失败的学术论文已经将同行们
无法重复的科研数据进行了发表,下面就需要韩春雨进行正面的回应了。我们拭目以待。


Burgess S, Cheng L, Gu F, Huang J, Huang Z, Lin S, Li J, Li W, Qin W, Sun Y,
Songyang Z, Wei W, Wu Q, Wang H, Wang X, Xiong J, Xi J, Yang H, Zhou B,
Zhang B。 Questions about NgAgo。 Protein Cell, DOI 10.1007/s13238-016-0343-9 (2016)

Gao, F。, Shen, X。 Z。, Jiang, F。, Wu, Y。 & Han, C。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Nat Biotechnol, doi:10.1038/nbt.3547
(2016)。

Swarts, D。 C。 et al。 DNA-guided DNA interference by a prokaryotic Argonaute。 Nature,
507, 258-261, doi:10.1038/nature12971 (2014)。

Qi J, Dong Z, Shi Y, Wang X, Qin Y, Wang Y, Liu D。 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 defects in zebrafish。 Cell research, doi:10.1038/cr.2016.
134(2016)。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