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41|评论: 6

[以文会友] 对白衣古镇古建筑上几幅联语的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5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白衣古镇古建筑上几幅联语的感悟
     据《重修白衣吴氏宗谱》记载,白衣古镇原文昌宫有青瓷片镶嵌而成的四字匾额“阴骘下民”。“阴骘”读作“yinzhi”,也写作“阴隲”,什么叫“阴骘”?就是所做的功德事不让他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那么,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式”帮助他人,自然就属于阴骘范畴了。一检索就知道,《老子》、《庄子》《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都有“阴骘下民”一说,而且宋明理箴言语录、名门家训无不强调“阴骘”!
    既然,古圣贤们告诫世人或子孙,要无条件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以此修养民风、家风,以求“天道酬善”而让子孙后代昌盛发达。对此不论其个人出发点如何,其道德主张在“修齐治平”主脑下的文化标尺上,恐怕不孙色于西方同时期的任何文化源流吧?
   在文昌宫外广场两端各有一座小牌坊,北头有“义路同由”匾额下有一幅联语,仿佛是进一步对“阴骘”作补遗,其上联是“作本色人,说根心话”;下联是“行无愧事,读有益书”。不是吗?既然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更要加强自我人格的完善,才会成为一个品格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作本色人”,不是农民永远当农民,粗野人就甘当粗野人。而是不伪装、不粉饰的意思,换言之,就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地做人;“说根心话”是要求绝不说言不由衷的假话,要说出内心的话;做事追求无愧于良知,无愧于社会道德底线,无愧于社会公德;“读有益书”时告诫后学者们,读书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读那些积极向上,劝人向上,劝人为善的书籍,防止被“坏书”释放出毒素侵蚀一个正常人的良知。
    不得不佩服联语作者对纷繁复杂的人世百态具备敏锐洞察力和精到的提炼能力!是啊,大道至简,越接近真理的论述,往往是不需要华丽辞藻去包装的,相反,恰恰是朴实得如日常口语,市井里巷里的贩夫走卒都可读懂、领会其意旨。这位作者不是别人,而是晚清大臣、理学家,道光九年进士,授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的倭仁。他本是蒙古正红旗人,而对儒学造诣如此精深,道出立身行事的道理,实在令人振聋发聩,感佩不已。
    白衣镇原来民间叫过白衣庵。可是,在巴国时期,称作柳州,明清时期也叫“百益场”。明末遭遇兵焚,丁口几乎近似“灭绝”。据传,百益场遭遇火灾时,只见白衣秀士凌空三水扑火,但是,几乎都是扑灭那些平日慷慨接济穷困的人家,凡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其家产几乎被焚毁殆尽。人们解说是曾经来此行乞的“女人”模样,于是众人信服“白衣秀士”是观音菩萨度化众人,“百益场”就更名为白衣了。给白衣秀士建筑尼姑庵就顺理成章,白衣就干脆叫“白衣庵”了。由此观之,民风也存赈济贫乏者的恻隐理念。
    这个理念在宗教庙宇联语里也有影子。白衣镇古代的紫云宫中观音大殿就有一联语:“田舍奴我岂忘哉,看劫火飞来,除却宝像金身,村市几人脱厄难;阎浮界众生听者,仗甘露洒遍,从此洗心涤滤,菩萨何处不慈悲?”明显借观音口气教育众人吸取曾经的惨痛教训嘛。
   显然,几幅对联都从不同角度强调这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能为恶损功德,不可充当“田舍奴”忘却大义,甚至干出为富不仁的罪孽。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10-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事沧桑,人间正道融于一体;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发表于 2016-10-16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不及打情骂俏的情屎逗人读。

发表于 2016-10-17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衣打造古镇名片,是向南环进军的战略。当下乡村旅游正转为休闲、养老、避暑、避寒、文化分享……实事求是看,巴河流域山青水不净的弱势,急待改进外,乡旅如何走宣扬自我优势之路?请决策层慎思熟虑。
我建议,白衣古镇拒绝简单物化思维,宜彰示吴氏翰林文化中“真、善、美”的基因,以弘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学思想,教育人们怎么做一个有操守的真人。
己存留物质载体是宝贝,加固以保护吧。还有属于非物质的宝鉴,如翰林为东乡事件冤民平反昭雪的奏章,可否去故宫申请拍图回来展示?
白衣古镇之兴衰就是白衣吴氏兴衰,二者互为表里。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10-1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心打造出川东北旅游文化精品!

发表于 2016-10-1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五千年,孝悌世代传,正气贯始终,国悴存心间。

发表于 2016-10-1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有一点不同意见,“恰恰是朴实得如日常口语,市井里巷的贩夫走卒都可读懂、领会其意旨”。这句有些言过其实。就是在当代,几乎没有文盲了吧,能完全理解先生所写的那些文句也不是全部吧,更不说是当年那个时代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