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59|评论: 2

[内江新闻] 内江这三个节目要登上央视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说起木偶戏呀,那个可爱顽皮,就想起了儿时可爱的家乡哎;
  一闻到蜜饯糖哎,那个蔗林满山,香风甜雨中就回到了梦里家乡哎;
  一穿起夏布衣裳那个透气,那个凉爽,就像回到了梦里家乡哎;
  一提到罗泉豆腐哟,那个滋润,那个白嫩,就燃起了舌尖上的欲望……”
  这首清新悠扬的歌曲——《家园家乡》,唱的是内江的非遗,颂的是内江的地域特色。听着这首歌,人们会情不自禁想起内江。
  近日,从市文广新局传来喜讯,《家园家乡》《蜜饯糖》《板板桥的油炸粑》等三个原创非遗音乐节目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节目录制。三个节目词曲为内江艺术家原创,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据悉,这是内江市直文艺院团首次受邀参加央视节目录制,是内江文艺界的一件大喜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有着 “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美誉的内江。
  独特的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文化造就内江浓郁的沱江风情和人文特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活态”传承,我市采取各项措施,深挖非遗潜力,让非遗以多种形态“活”在当下,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包括非遗美食、非遗工艺品、非遗文艺节目、非遗文艺作品等。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非遗文艺节目。内江的多个非遗文艺节目曾多次参加过省市重要演出,赢得了各地观众一致好评。
  接到央视节目录制邀请后,我市特别选送了《家园家乡》《蜜饯糖》《板板桥的油炸粑》3个非遗文艺节目。10月10日,记者前往沱江剧院排练现场探班——
  《家园家乡》:
  诉说内江文化的厚重
  《家园家乡》唱出了极具内江特色的一些非遗项目,再配上古老曲艺——四川清音,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两支竹筷敲击瓷盘,敲出高低急缓的不同旋律,用四川清音“唱”出家乡的文化底蕴……排练现场,年轻的演员们用充满活力的表演,让古老的四川清音“年轻”起来。
  “对她们来说,这样的表演是很难的!”编舞老师、大千演艺公司艺术总监徐继革告诉记者,四川清音本身是一种非遗,也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年轻演员对此很陌生,要想还原有些难度。
  “与普通舞蹈节目创作不同,作为非遗节目,要展示非遗原汁原味的特色,不能做太夸张的表演,所以她们表演的动作基本上由老一辈的艺人传教。” 徐继革说,为了更好地在央视平台上展现内江地域文化,他们专门邀请了老一辈曲艺专家亲临现场指导编排。
  70岁的李淑芬是原内江市曲剧团演员,从12岁开始唱清音,她说,最初很多人喜欢这种曲艺,近年来受众越来越少,清音面临失传的危险。退休后,在家没事她也喜欢吼几嗓子。一听说为年轻人传授清音技法,她格外开心。
  李淑芬告诉记者:“这次去央视录制节目是很好的契机,可以让更多观众知道古老的非遗。”
  盘子如何敲打、如何演绎,李淑芬手把手教年轻的演员,甚至连表演道具她也参与改良。她说:“看着这群年轻的演员表演四川盘子,唱出‘家园家乡’的美丽,我们这些老人放心了,传承非遗,内江后继有人!”
  “这次学习四川清音,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个大难题,从不了解这种曲艺形式,到现在非常熟练地展现出来,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参演人员李理告诉记者,这次能赴京参加央视节目录制,从接到任务起,她们全力以赴排练,力争把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全国观众。
  《蜜饯糖》:
  道出内江的甜蜜历史
  内江蜜饯色泽亮丽,晶莹剔透,口感化渣,曾经享誉全国。
  早在唐代,内江就有了蜜饯的雏形——蜜果。明朝末年,李自成来四川品尝蜜饯后,觉得甜香润心,妙不可言,问:“蜜饯产于何地?”随从说:“产于内江。”李自成听后竖起大拇指赞道:“啊,内江,真甜城也!”自此,内江便有了“甜城”的美誉。
  歌曲《蜜饯糖》节奏明快、曲调清新,风趣幽默地展现了“内江蜜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地方风土人情,道出内江的甜蜜历史。
  “这首《蜜饯糖》对内江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先前也在内江各大舞台进行过表演。”编舞人员杨梦熙告诉记者,为了展示内江“甜蜜”的精髓,接到排练任务后,她们进行了重新编排。“我们想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蜜饯糖’!”
  “甜妹子表演《蜜饯糖》,甜蜜感很贴切。”杨梦熙介绍,她们表演的《蜜饯糖》,主要以丝绢作表演道具,舞蹈动作里面糅合了古老制糖工艺的动作,让非遗与现代舞蹈完美结合。
  杨梦熙说:“我们年轻一代,很少看见古老制糖工艺,所以在编排前,我们参考了很多影像资料,揣摩当时的生产方式,力求用最佳的表演形式展示甜城文化,端出香甜的‘蜜饯糖’,让全国观众都能感受内江的甜蜜,来内江品尝地道的蜜饯糖!”
  参演人员张冠羚是北方姑娘,在内江已经生活了8年,对她而言,内江是她的第二故乡。她说:“在这8年时间里,我了解了内江的文化,不知不觉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人看到人美景美的内江,来内江做客!”
  《板板桥的油炸粑》:
  唱出内江人的热情豪爽
  提起板板桥油炸粑,内江人再熟悉不过了。
  内江椑木镇的“板板桥油炸粑”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深受内江人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小吃。油炸粑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入口皮脆馅软,咸甜适宜,化渣香口,老少皆宜。
  歌曲《板板桥的油炸粑》,热情大方、韵味独特、语言诙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具地方特点,还选入了四川中小学音乐教材,被广为传唱。
  在排练现场,演员们认真揣摩,表演出一群姑娘在赶集时,看见油炸粑而嘴馋,大家互相调侃、等着吃热乎乎的油炸粑的情形。
  “我们就是吃着油炸粑长大的,小时候赶场的那种情形历历在目。”编舞老师徐继革告诉记者,这个节目编排灵感来源于真实生活场景。事实上,编排这些非遗节目前,徐继革和其他演职人员都先去实地采风,观摩影像资料,力求展现非遗最真实的一面。他说:“现代舞蹈注重创新,要想表现非遗特色,其实就是忠于生活,把生活化的场景‘搬’进表演,让表演更加生动立体!”
  参演人员黄佳丽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从小就听长辈说内江的蜜饯糖,吃板板桥的油炸粑。她说:“我们内江有很多非遗,而且非常有特色,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把内江的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10月14日,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市艺术交流发展中心主任罗苏率队前往央视参加节目录制。录制后,节目将在CCTV—15(音乐频道)的《风华国乐》栏目中播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10-1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10-19 04:49
”白水绕东城”是不是写内江?李白到没到过内江?本来这里面就还有很多猜测和想象的成分,到了你这儿,怎么成了”就是”?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