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33|评论: 5

[交流共享] 【荐文】误会了川剧很多年 真相从《摘红梅》说起 (芙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误会了川剧很多年  真相从《摘红梅》说起

                            (2016-10-12 01:44:57 芙蓉 乐上山明

1.误会川剧很多年


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川菜=麻辣,川剧=变脸+吐火。这么多年了,他们都被深深的误会了!真正的川菜是“百菜百味、一菜一格”,因创造性的发明了鱼香、怪味、椒麻、荔枝等复合味型,极大开拓了人类“味觉世界”的疆域,而在餐饮版图里占据了重要一席,绝非麻辣一词可以涵盖。


川剧也一样,这么多年来和“川菜”同病相连,属于被深度误会的“难兄难弟”。川剧如果只是变脸和吐火,又怎么可能位列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前列呢!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川剧,因其丰富的剧目、独特的表演、多样的声腔,成为我国传统戏剧版图里的重要一极,其地位绝不亚于川菜在美食版图中的地位。


提及川剧的起源,可上溯至唐及五代时期,彼时正是古代四川戏剧最为鼎盛之期,有道是“蜀戏冠天下”,出现了目前有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宋元时期四川流行南戏、川杂剧。明末清初,因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各地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南腔北调的移民文化造就了现在看到的川剧。

在灌县出土的石椁上所刻的川剧《白蛇传》


2.五大声腔独特艺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地理封闭性与人文开放性兼备的特点,加上“天府之国”的物产富饶,为川剧的繁荣和传承提供了优越条件。川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依其独特的人文背景,从剧目、声腔、表演、服饰、舞美等各方面全面继承戏曲优良传统,又对巴蜀民间艺术广采博纳,化为己用。


川剧融合了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等,形成了现在看到的高腔(弋阳腔)、昆腔、胡琴(皮黄腔)、弹戏(梆子腔)和灯戏五种声腔艺术。


其中,高腔是川剧五种声腔中最具代表性、艺术个性最鲜明的声腔。演员演唱时采用清唱形式,不用丝弦笛箫伴奏,调高由演员嗓音条件决定,腔调与四川语言结合很紧,唱起来自由灵活,半讲半唱,朗诵性很强。


川剧打击乐场面和帮腔

锣鼓充当乐队主力,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极强的锣鼓曲牌,掌握调度演出主要节奏,有时又与帮腔配合,烘云托月。坐在鼓师旁边的帮腔,一般2-3人,一人领腔,其余和腔,较演员演唱旋律性更强,既可以定调,还能介绍客观环境,替代演员甚至观众抒发情感,也可单独表现唱词的内容。


3.《摘红梅》里赏川剧声腔:二郎神

川剧现存四千多个传统剧目。川剧《摘红梅》取自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的《红梅阁》。早在明清时,江苏的昆班将明代戏曲作家周朝俊所著《红梅记》带入四川,逐渐演化改唱高腔,遂成今日之川剧《红梅阁》。


川剧名家王世泽老师于上世纪50年代入科学戏,得到陈桂贤、袁玉堃、姜尚峰三位川剧小生泰斗亲授与指点学习全本《红梅阁》。周裕祥先生复排全剧后,川剧旦角大师琼莲芳先生曾多次与彼时年少的他合演剧中《摘红梅》和《放裴》等折。之后,王老师又与名旦刘世玉、刘卯钊等长期合作演出,使得他对这部经典剧目有了更深的体会。

《摘红梅》讲述裴禹寄居西湖边昭庆寺攻读诗书,一日送友而归,路过卢指挥家园庭,见红梅盛开便攀墙摘枝,不慎跌落,引得卢指挥之女昭容相见而一见钟情的故事。剧中演唱的“二郎神”曲牌,旋律优美,文辞考究,广为流传。

【二郎神】

(帮腔)时来风雨不稍停

              且喜今朝得初晴

(唱)   听两两黄莺相叫应

(帮腔)早被它唤起春情

(唱)    春色满园关不禁

(帮腔)一枝红杏出墙围

(白)   不是红杏

(帮腔)是红梅,红梅花耀眼扑鼻异香生


4.《摘红梅》里赏川剧声腔:六犯宫词


提到《摘红梅》就不得不提到极具特点的高腔曲牌“六犯宫词”。

“六犯宫词”是一支喜曲,类似叙事、遇美、求亲的场面,都可运用。剧中裴禹在得到卢昭容赠送压鬓红梅后,欣喜不已,此情此景,正适合这支优美动听的复合式曲牌。“犯”即“犯腔”,指在某一曲牌中借用其他曲牌的腔调。


传统川剧高腔没有管弦乐器伴奏,通过“犯腔转调”,可以极大丰富曲牌音乐的感染力。所谓“六犯宫词”即以“二郎神”曲牌为基调,犯用“小桃红”、“四朝元”、“棉搭絮”、“倒划船”、“甘州歌”和“一封书”六支曲牌——当然四川各地,随鼓师演员喜好习惯不同,犯用曲牌也不尽相同。


下文,即对这支曲牌的帮腔功用作进一步的阐释:

郭  瑾(白)贤弟今日为何如此欢庆?

裴  禹(白)郭兄,你问我因甚欢庆?

(帮腔)欢庆!

(曲牌“六犯宫词”“二郎神”本调)

【帮腔功用:定调】

(帮腔)咱今朝有些侥幸!

【帮腔功用:替裴禹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莫非你得了宝吗?

(帮腔)真果是价值连城!

(一犯曲牌“小桃红”)

【帮腔功用:犯腔转调,替剧中人裴禹回答,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是美玉?

裴  禹(唱)似美玉怀中抱。

郭  瑾(白)是珍珠?

(帮腔)珍珠儿在我的手中擎

(二犯曲牌“四朝元”)

【帮腔功用:犯腔转调,替剧中人裴禹回答,交代唱词内容】

裴  

禹(白)郭兄,你来看哪!

郭  瑾(白)看什么?

(帮腔)你看那画楼高处,一女郎如花娉婷。

(三犯曲牌“棉搭絮”)

【帮腔功用:犯腔转调,替剧中人裴禹回答,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你可知她的门庭?

裴  禹(唱)门庭高来户院深,

郭  瑾(白)她的名讳。

裴  禹(唱)卢氏昭容是她的名。

郭  瑾(白)她的容貌?

裴  禹(唱)但见她半钩新月羞眉黛,

(帮腔)爱煞人满面春风笑盈盈。

(四犯曲牌“倒划船”)

【帮腔功用:犯腔转调,替剧中人裴禹回答唱词内容】

               

郭  瑾(白)你可曾叫过她?

(帮腔)俺也曾轻轻叫唤——

(五犯曲牌“甘州歌”)

【帮腔功用:犯腔转调,替剧中人裴禹回答,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她那里?

(帮腔)她那里低低应声。

【帮腔功用:替剧中人裴禹回答唱词内容】

              

郭  瑾(白)我却不信。

裴  禹(唱)还有琼瑶为凭证

(帮  腔)漫道无情却有情   

【帮腔功用:替剧中人裴禹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情在哪里?

裴  禹(白)情嘛!有有有。郭兄,你看这是什么。

郭  瑾(白)红梅。

(帮腔)就是这一枝红梅,是他亲手赠。

(六犯曲牌“一封书”)

【帮腔功用:犯腔转调,替剧中人裴禹回答,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赠谁呀?

(帮腔)赠裴生!

【帮腔功用:旁白】

裴  禹(唱)蓝桥虽有路,

(帮腔)何日遇云英?

【帮腔功用:替剧中人裴禹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裴兄,我们快回书斋

裴  禹(白)回去则甚。

郭  瑾(白)攻读诗书作文

裴  禹(白)唉,叫弟从何作起

郭  瑾(白)哎呀,你莫非疯魔了哇!

(帮腔)只为多娇美,惹下疯魔病。

(曲牌“意不尽”)

【帮腔功用:旁白】

            

裴  禹(白)红梅一枝寄深情,昭霞。

(帮腔)你把那好曲儿多唱几声!

【帮腔功用:替剧中人裴禹说话,交代唱词内容】

郭  瑾(白)回书斋。

5.《摘红梅》里赏川剧褶子功


《摘红梅》剧中裴禹着鸳鸯褶子,运用复杂多变的身段,着力体现川剧文小生的斯文儒雅,其褶子舞蹈极见功力。

川剧有一套完备而极富装饰美的服饰系统,又利用其提供的条件,在舞台实践中摸索和完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绝技,特别褶子功,俗称“飞褶子”,计有“踢顶蹬勾掺,拈理撒衔端”十技,每一个字代表着褶子的一种用法。川剧艺人用这“十技”组合成若干褶子程式,总共56种,可谓独树一帜。如《红梅阁.放裴》一场中,裴禹对褶子的运用,堪称“飞褶子”的经典。
川剧文生褶子的面料、纹绣、款式、制作均有特殊要求:
1,开衩高,离腋下仅寸许,前踢后翻不致牵扯。
2,前襟素色,除领口外旁无绣作,踢舞时不显重坠。
3,多用真丝双绉,质地轻薄。
4,不设水袖,借用内穿的棉质香汗衣袖子作为小生衣袖,一般长出褶子袖口6-7寸,利于动作展示。表演者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逃、寻、避、奔等情绪变化和行为过程,创造出一系列有如惊鸿翩翩般的褶子舞蹈,令人目不暇接。


川剧为表现文小生的风流潇洒,创造性的将不同颜色的两件褶子同时穿着,行话叫做“鸳鸯褶子”,多以朱红、淡青、嫩粉为底,与米黄、牙白、玉兰配搭,颜色俏丽多姿,增大飞褶子的技巧性和观赏性。


特别要提到的是,王世泽老师出身梨园世家,父辈多以制作剧装为业,因此对服饰头帽颇有心得,又锐意革新。内穿褶子为传统双绉,外穿褶子改用纱质,更显飘逸。并在香汗衣边缘绣花,增加美感。还设计了水钻帽花,加大头帽的稳定性。


川剧靴鞋尤其文小生所穿朝元,也极富本剧种特点,与京昆所用皂鞋相比,我们会发现,虽然材质类似,但京昆皂鞋鞋底更厚,更宽,而川剧朝元鞋底更薄,更窄,显得秀气,同时皮翘更为靠后,倾斜弧度更大,利于展示动作技巧。



6.红梅花耀眼扑鼻异香生


这次为上海观众带来川剧经典折戏《摘红梅》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王世泽老师已76岁,是“600分钟600年”所有参演艺术家中年龄最长的一位。王老师12岁入重庆市川剧院学员班学艺,1962年拜川剧表演艺术家袁玉堃为师,深得真传。身段表演细腻传神,尽展川剧小生艺术“瓜、嗲、媚、秀”特点。


王世泽老师从艺64年来,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了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他擅演《情探》、《放裴》、《断桥》、《逼侄赴科》、《宫会》、《摘红梅》、《书馆悲逢》、《盘贞认母》等传统折子戏百余出,以及全本《柳荫记》、《玉簪记》、《碧波红莲》、《红梅阁》、《焚香记》、《琵琶记》等数十出大幕戏。

王世泽老师在传业课徒方面,谨遵师训,不遗余力,除对川剧小生表演艺术积累丰富教学经验,还对川剧旦行表演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弟子遍布全川及兄弟剧种,川剧界陈智林、古小琴、刘萍、孙勇波、王超、吴熙等多位戏剧梅花奖得主,均得其传授指导,入室弟子崔光丽、王玉梅分获第20届和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600分钟600年”演出在剧中饰演昭霞,和王世泽老师联袂主演的,正是王世泽老师得意弟子王玉梅。现任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的王玉梅,主工花旦、奴旦、闺门旦,兼习武旦。嗓音清纯,音域宽广,声腔、表演细腻传情,为当今川剧表演艺术名家。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此外,这次在剧中饰演卢昭容的优秀青年川剧演员王华茂,是王世泽老师的女儿。因此,在此番“600分钟600年”“群英荟”演出中,不仅师徒联袂,还有父女同台,堪称梨园佳话!



文字及资料提供:芙蓉


编辑:左后卫


10月22日下午13:30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川剧《摘红梅》

主演:王世泽  王玉梅


2016  上海国际艺术节


9剧种14位顶尖大角儿3场20出经典戏剧


600分钟600年


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0-2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前版主“人间好”写的一篇好文,我把它传到微信一个群里受到交口称赞!

为王世泽到上海展示川剧,演出《摘红梅》之事,他还写了一篇《幕后,一出戏背后您所不知道的故事》,也相当不错。
发表于 2016-10-21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00图片9okkbhxb5mykhcgbx.gif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10-2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常读常新的好文!
发表于 2016-10-2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常读常新的好文,

发表于 2016-10-2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见的对川剧的高腔唱腔艺术和小生着装及表演艺术赏析的好文章,作者欣赏川剧艺术的水平极高,真正读懂了川剧,本人万分敬佩!传统川剧经典《红梅阁》的文学底蕴深厚,唱词文采熠熠,美学艺术价值登峰造极,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红梅赠君家》、《红梅记》与之相比,大有天壤之别,相形见绌,除了剽窃 《红梅阁》中的唱词外,其余唱词全无文采可言。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