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离不开茶,更离不开茶馆。在巴山蜀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茶馆。
四川茶馆虽然都是以卖茶为营生,但由于所选位置和装修档次的不同,可分为茶摊、茶馆和茶楼。
川中大地首屈一指的是大中城市沿江河摆设的茶摊。每个城市基本上都会有一条江河绕城或穿城而过,川人便利用江河两岸的人行道摆设茶摊,少则几十桌,多则数百桌。那些沿江河摆成的茶桌,蜿蜒曲折似一条飞舞的长龙,前望不到头,后见不着尾,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巴山蜀水一大壮丽而奇特的人文景观。
成百上千的茶客来到江河边,搬过来一把竹椅,全身心放松的往竹椅上一坐,再叫来一碗盖碗茶,端起茶碗凑近鼻子,微闭着双眼深深地吸着淡淡的茶香,缓缓地深呼吸,一次又一次,生怕茶香溢出盖碗似的,将全部的茶香吸饱之后,再慢慢地细细品尝。
最能代表四川茶文化的应该是由底楼门面房或其它房间开设的茶馆,以卖“盖碗茶”为主要营生。盖碗茶历史悠久,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包含着深厚的四川茶文化底蕴,据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四川茶馆,尤其是大众消费的茶馆,除外地人偶尔光顾外,大部分的茶客都是本地多年的老顾客。他们喝茶的钱都是相互给,只有第一位是自己给,有的茶馆为了拉生意,往往第一个来喝茶的人免费,第二个来时,第一个会给他付茶钱,第三个来时第二个为其付,以此类推。如果一个长年喝茶的人走进茶馆,无人代付茶费,表示此人在为人谋事上定有瑕疵,因此,“盖碗茶”中的“三件套”将碗喻为“为人”就是这个道理。
前些日子,笔者走进了资阳一个小镇开了多年的老茶馆,举目一望,二十多张茶桌满坐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年人,他们一见我这个外乡人的突然造访,刚才还热闹非凡的茶馆一下子安静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看着我。
老板走上前来:“来碗什么茶?”
“这些老茶客最喜欢喝什么茶?”
“他们呀,都喜欢喝高阳凤翎(女皇故里特产)”
“我也来和他们一样来一碗凤翎”
“凤翎一碗罗!”老板一声高喊,毛巾往肩上一搭转身泡茶去了。
老板很快给我送来了一碗“凤翎”,当我揭开茶碗盖时,满屋的茶客还时不时的偷瞄我,刚才还大声谈论的茶客,压低了声音,听上去好象说着悄悄话,我示意老板让他过来,问其究竟。
老板告诉我:“不大的小镇,来到这间茶馆喝茶的都是熟人,突然来个外乡人,茶客们有种防备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距离。”
“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把我当朋友?”
“你可以为他们付茶钱,这是茶客最好的见面礼。当然,茶客看重的不是区区两元一碗的茶钱,而是你看得起他们。”
我答应老板为今天在场的茶客买单。
老板通报我的意思后,刚才近乎鸦雀无声的茶馆重新热闹起来,另有几位老茶客还端着自己的茶碗来到我坐的桌上,纷纷与我打起了招呼。
临近中午,茶客们纷纷离开了茶馆,他们一一来向我道谢后回家了。当我向老板结账要求买单时,老板告诉我:你一个外乡人来到我们这个小镇,哪有让你付茶钱的道理,茶客们不但不能让你付茶钱,就连你的茶钱早就有人替你付了。喝茶的人不在乎钱,他们在乎的是尊重,在乎的是人品,犹如那碗普通的凤翎茶,看起来清汤,可喝到嘴里却甘味十足,久留醇香。”
我到了找女朋友的年龄时,高中班主任老师曾介绍同一学校的学妹与我见面,毫无例外的来到了小镇那间老有历史的茶馆。三杯凤翎茶在开水的冲泡下,瞬间茶的醇香便弥漫整个雅间,让人心旷神怡。老师的心意不好违背,可眼前的学妹永远都只是学妹,茶过三巡,按照盖碗茶的规矩,我将茶碗盖放在坐凳上(意思是不同意),起身给老师点头示意,去付茶钱走人了。
事过好多年,学妹嫁人作了妈妈后,第二次再见到我时,还一肚子怨气:“我说哥们,你不同意连句话都舍不得说,就灰溜溜地‘拜拜’了,你怕我吃了你不成?”
“不是不是......”我好话说了几大筐,好不容易才让学妹高兴的笑了。
说过茶摊,聊过茶馆,现在不得不说说茶楼了。四川茶楼应该说是茶馆的最高档次,但它的祖宗还是茶馆。所谓茶楼,顾名思义应该是在楼上经营卖茶营生的铺子。
一旦离开了地面,就有点高高在上的意味,茶楼的顾客与坐茶摊和坐茶馆的就有了相应的不同。有的茶楼卖起了咖啡,看起来与茶风马牛不相及,但却与茶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的茶楼重拾盖碗茶之风采,专卖盖碗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