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83|评论: 1

[以文会友] 悼念荣光诗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哀悼师长荣光老
心说:前些年,遵韩校长嘱为他的某诗集胡诌一篇序。在他将初稿交与某印刷企业在后,因其隶属更变,竟将原稿弄丢了。韩翁为与岁月争时,就改了书名,不再全出诗词,这个序就被我收回存入电脑。韩翁仙逝后,我发现这稿文字似乎还可以有用,至少从诗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韩老的诗情诗才诗功,所以就发在此处,谨以悼念。
《XXXX》是韩老正式出版的第4本诗集。韩老自八十岁始,以一个耄耋高龄的诗人和作家的襟怀,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连续出版了《旅游诗钞》、《红叶秋声》及本集。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钟和写作毅力而论,至少在巴中地区应该是第一个诗人!
我承韩老抬爱,为这本集子写几句认识之言,反复思索“拒之而不该”,提起笔来又觉得“为之而不易”。思考旬日,还是写一点我有幸先睹这本诗集的一些感受。考虑在前几集诗序中,序者已对韩老诗集从诗品、诗风、内涵、手法、技巧诸方面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作了公正的评介、本集之序,则想从既不脱离本集,又不拘于本集的角度,从韩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为上,谈一些看法放在集子的前面。
一、诗的成就。一位哲人说:“心有所思必行于言”。又说“诗是语言的精华,是凝练的心声”。“心者声、志者心之所之也”!韩老自解放初,即在本县的响滩、元山、云台、平昌四个中学任校长、副校长,带班主任时主授语文、政治。四十多年的读诗、讲诗,写诗辛苦自不待言,即使退休之后,也未忘与几位老诗友(王子宜、鲁时雨、田瑞生)组成研究诗词曲赋的“自学小组”,出版了《夕阳红诗稿》3集在教师和学生中赠发。随着时间的推移,1999年底,韩老又同几位老师一道,肩搭“人梯”,组建了“诗词书画学会”。联手执“刀”,先后抢救、发掘、审纂出版了“平昌诗苑”10期,《平昌历史文化名人作品选》、《平昌历史文化名人墨迹选》、《平昌风情》、《巴州白号白莲教起义》等大型历史、诗文著作数百万字,不计年高、不计劳酬、不计署名费了很多心血。尤其是他一生都在诗词教学中探索,并把在探索提高了诗词创作技术反吐于一些有志于此的“学生”。甚至不弃余力,与学会同仁一起在家中,在课堂教授诗词格律写作技巧,发展新会员10多人,都是韩老手把手、心交心地教出来的。还先后协助为18位老会员编辑出版了个人诗集22册。所以平昌诗书学会的发展壮大,韩老功不可没。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韩老三年连续出版这些诗作固然是一种成就,他在此过程中含辛茹苦,成就了一个学会组织,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新人更是一种成就,但真正的成就还是其“与人为师”、“为人‘诗’表”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他用从探索、教授中得到的写作手法和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对自己人生、思想、品德、作风的诠释!这,是我幸读韩诗的首要切入点!
二、诗的胸怀。什么是诗?用现代语言来说是“能给人以启迪明智,能激励人想象,……铭刻在人们心里,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就是诗。韩老的诗、格律是严谨的(偶有为词不害意而未改的“三平调”、“三仄脚”),遣词是恰当的(尤其没有生造硬编之词),造句是灵活的(师古而不泥古),无论是是褒言还是贬语,其中都包含了诗人深深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如果韩老的一生不是“君子坦荡荡“的胸怀和“傲气磨完傲骨在”的气质,要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下面举一些实例:《为王子宜忌辰三周年撰联》曰:“忠也,诚也,一心儿育才为任;左乎,右乎,半辈子夹尾做人”;在《怀念王子宜、鲁时雨二友》的诗中说:“文人流水知多少,老调何堪只独弹”;在《鼠年春撰联自勉》中说:“纵横宇宙,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总是有情有序;面对人生,起伏沉浮,荣辱兴衰,奉献才能无愧无疚”;在《临江仙,八十抒怀》中说:“回忆平生多少事,经霜历雪从容。枯荣尽付笑谈中,休嗟新白发,且唱夕阳红。人老心神还未老,谁云万事皆空,书山学海任驰,流韵天府北,词溢大江东”;在《生辰闲侃》中说:“家有小诗唤逸兴,柜无脏物惹遗羞”;“有背趋炎瞧冷眼。无心钩誉附高枝”;“正气昭吾休拍马,良心示我耻吹牛”;在《责猫》一诗中还说:”劳餐吃罢舐油嘴,酣睡醒来伸懒腰”;在《八旬晋一初度(之四、七)》结句中说:“诗梦清新和月睡,砚田千秋笔耕忙”;“人间允许龙钟老,晚节焉能不自珍”;在《病床偶感(一)》结句中说“脑无俗念闲哼曲,胸有豪情喜放歌”。
上述,既是韩老以诗的表达形式对自已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爱憎观和对同仁、诗友、学生间的情感素描,又是他对中华诗词艺术热爱到八十多岁、怀药在身还不愿搁笔、还在教导新手这种诗的情怀的真实写照!如果一个人写诗,不把情感爱憎溶于诗中,那他的作品不是“无病呻吟”,就是读者不知东南西北,诗的感情丰富,诗观积极向上,正是我们读韩诗应该读出来的真正“味道”。
三、诗的艺术。(一)从诗词表述中读诗人的艺术观。在韩诗的格言篇中我们读到:“一个人应该把品德举过头顶而不放,不应把金钱抱在怀里而不丢。”;“艺术这个学问,得用脑去钻研,用“手”去创造,用“心”去琢磨,用“力”去体现。这就是诗人对诗词曲赋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他多年来遵循的规律,韩诗能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他对艺术的感知应该是他的诗的灵魂和他创造艺术形式的源泉;(二)从诗词的结构上读诗人的艺术的本质。诗的本质,就是用艺术的、精辟的语言创造赏心悦目、使人联想、如身临境的作品。如他对《始皇陵》的评价是:“若无暴政坑儒事,三皇五帝都逊功”;《登慕田峪长城》感悟是“城垛高低如虎踞,山峰起伏似龙蟠”;对《北京故宫》评说是“艺绝留千古,工精苦众生”;《再游洛阳》是:“一龙一凤皇城壮,七子七贤墨迹彰”;《游意大利纪感》道“最爱威尼斯美矣,海浮岛峪水浮天”;《游法国埃菲尔铁塔》是:“身在花都城市,神驰祖国苏杭”;《游荷兰阿姆斯特丹》是“船屋万间浮水面,风车千架转村边”;《游阿尔卑斯山》看见“玉米披缨红艳艳,葡萄挂果绿茸茸”;《游德国杜塞尔多夫》但见“红花开曲院,绿竹掩红桥”;《在莱茵河揽胜》是“岭峻坡斜披绿袄,冈端丘顶耸丹楼”,如此等等。不正是韩诗字句灵活而不落俗,写照真实而不虚夸;语言质朴而不造作,别出心裁而不晦涩,宣染适度而不俗气,正是韩诗的诗感、诗风和艺术本质的体现,很值得今天有兴创作格律诗的诗友们借鉴和效法(诗文见《旅游诗钞》)。(三)从诗的意境上读诗人的艺术,什么是诗的意境、个人感悟是:诗如画图,把死事写活,把现实写真而不留刀迹斧印,读后使人念念不忘。他《为佛头山“极乐寺”撰联》说:“山门扇不闭,天遣祥云常挂锁,欲壑沟难填,自严理性在修身”;《响滩春光图》游景是:“绿竹丛中鸠唤雨,紫微架下蝶寻芳”;《春游佛头寨森林公园》诗里说:“九曲坡前浮玉阁,万壑岭上耸琼楼”、“九道拐前春雨细,三岔路上野花燃”;《酒醒遣怀》道:“萤火飞针缝夜幕,飞蛾过隙扑华灯”;《书斋随笔》是“几处丹枫醉红叶,漫坡金菊抖黄绫:《写迎春花》是“未借东皇半点绿,先还大地满枝花”写《平昌县城》是“二水纵横围半岛,一坡重叠矗梯城”;写《秋景》是“飞霞笑接新征雁,落叶欢铺古石桥”。各位不妨细细揣摸和感悟:这些是诗?还是“画”?相信都有不同的结论。还有两句诗在平昌颇有影响,就是他在《响滩诗稿》中写“文化大革命”那种狂燥、混乱,那种失去人心的情景是:“一丝云洒千峰雨,三寸舌摇万壑风”,短短十四个字,把那漫长十年的国灾,刀光血影的内斗,好人受苦,恶人当道的社会形态写得是不是淋漓至尽了呢?
至此,我掩卷深思:把诗写到这个水平,我要多少年功夫才能做到呢?……
以此为序
后学  何茂森谨识
2010年春
(请老生姜代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1-7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茂生网友不就是老生姜吗?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