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历史的岁月 闵勇智 蟠龙,早春的清晨,格外宁静,乳白色的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弯月型”的街面上,有些湿润,古老的街道还没从梦中醒来。 蟠龙老街,建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300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 听当地老年人讲,过去的蟠龙场,建在一个名叫马尾桥的地方,马尾桥是绵溪河畔的一个渡口,只有30多间破旧的房子,一条街道只有20多米,街的一头就是渡口,别看蟠龙场虽小,但集市却很繁华,贩运山货、编竹制品、经销土特产品和日用品的店铺为蟠龙聚集了不小的人气。那一年盛夏时节,一场突如其来带着雷鸣电闪的倾盆大雨降临到绵溪河一带,河水迅速猛涨,将蟠龙场全部淹没,洪水漫到了屋檐,很多人被逼到了房顶,虽然从洪水中捡了一条命,但所有家产却付之东流,望着洪水过后留下的一片废墟,很多人只有以泪洗面。为了回避水患,人们将新的家园建在距离马尾桥约2华里的一个小山岗上,即现在的蟋龙。新建的蟠龙街道呈弯月型,长200米,由于远离了水患,蟠龙迅速发展起来,仅几年功夫,街道两旁就楼台林立,市面商贾兴盛。 清光绪2年(1877年)是值得每个蟠龙人铭心刻骨的日子,据说,这天是蟠龙的赶场天,街上人气很旺,窄小的街道上挤满了赶场的人,两边店铺生意兴隆,约午时许,一个道人身披道袍,手持一个文明扫(道人经常使用驱鬼道具),口中不停地喊道:“你烧我不烧——你烧我不烧!”突然间,热闹的蟠龙街道燃起了大火,那时的房屋建筑材料全是用木头,正所谓“干柴见烈火”,大火迅速漫延到整条街道,由于街道建在山岗上,根本没有消防设施,哪里谈得上灭火,人们除了惊慌失措地逃命外,别无选择。那场大火足足燃烧一天一夜才自行熄灭,除了一座观音殿外,整个蟠龙被个精光,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这场大火从何而来?蟠龙为何被烧光?这成了逃生者的第一个大问号,有人说,这是蟠龙人不敬神明得到的报应,火烧蟠龙是一种警告。不管这场大火是如何烧起来的,但大火之后的蟠龙人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火烧蟠龙的第二年,即清光绪3年(1878年),重新家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紧邻观音殿新建一座戏楼,以此镇邪扬善之举,换来蟠龙的安静。建在山岗上的蟠龙,由于没有蓄水消防,在大火来临之际,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烧光,自己却束手无策,第二次重建时,就在街道中间打制了一个长4米,高2米,宽2.5米的石水缸,取名叫“太平缸”,即今天的消防池,里面装满水,以备急时之需。至今,这个“太平缸”还深埋在蟠龙街道的下面。 第二次重建蟠龙时,街道两侧房檐相距仅有1.5米,街道太窄,成了“一线天”, 一大步就可从街道这边跨到街道那边。1946年,民国时期,一个曾在军队任职的人,名叫贺克宣,当了蟠龙乡的乡长,他觉得蟠龙的街道太窄,房屋应该向两边后退,把街道显示出来,在他的倡导下,蟠龙街道的住户们只得将自己的房檐锯掉,把街道从1.5米拓展到5米,今天,蟠龙街上正中的石板路,就是当年蟠龙的正街,正中的石板路的左右两侧街面就是后退的结果。 蟠龙这条古老的街道,在清代归属于两个县:叙永县和江安县,上半街100米归江安县管,而下半街100米归属于叙永县管,两个县在日常事务上互不配合,还经常互相拆台。叙永县要抓壮丁,叙永人就跑到江安县管辖的地界躲藏,叙永管差不敢到江安管辖的区域抓人。江安县开始抓壮丁时,江安壮丁就跑到叙永县管辖的区域躲藏,两县共管一街,成了躲壮丁的最好去处。 今天,踏上那条承载着历史苍桑的古老街道,目睹着街道两侧灰黑色的木质板壁,思绪横跨历史的天空,飞越早已逝去的时空与岁月,追寻先辈的生活足迹,仿佛回到了光绪三年那恬静而清悠的年代。历史的车轮顺着自然不断地向前转动,在光怪离陆的现代生活环境里,蟠龙老街仍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居住在这儿的住户,在自家门前泡上几杯老山茶,约几个街坊邻里,互相倾诉着生活中的悠闲自得。今天的蟠龙古街,仍然延续着恬静、安宁、古朴与庄重的风格,但街道两侧的板壁、柱子已显示年迈体 般的病态,在扑面而来的春风中似乎显得步履蹒跚。 2011年,见证蟠龙古街历史的戏楼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那么,古街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了。有人向乡政府建议:拆除蟠龙古街,在原址上修建楼房,将蟠龙的房地产业开发起来。而更多的人反对拆除蟠龙古街,他们认为,在现代水泥森林中,已很难再觅似蟠龙这样的清代古街。一条保存完好的清代古街,不仅以实物形式展示了川南清代建筑的历史风貌,也是保存了江安乡村旅游事业的神来之笔。 距离蟠龙古街不远处还有一个著名风景区:蟠龙小山峡,约10公里长的峡谷,两侧的山上、河边到处是青翠欲滴竹子,沿途景色秀美,还有10多个未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保存蟠龙古街,开发小山峡景区,是江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