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90|评论: 1

[生活资讯] 市中区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回家工程”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0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是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
  这里,返乡创业“回家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这里,已吸引返乡创业397人,创办经济实体376个,实现产值1.2亿元。
  人才是强区之本,是竞争之基,更是转型之要。今年以来,市中区以两个“试点区” 建设为契机,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创业园区建设,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引才机制,搭建聚才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吸纳人才,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力促三产融合 拓宽创业路径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有利于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热潮背景下,三产融合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与农业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不断涌现。
  今年以来,市中区结合城郊型特点,以推进万亩柑橘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吸引返乡人员发展特色种养业。目前全区耕地流转率达43%,基本形成了柑橘、柠檬、葡萄、莲米等特色种植业,生态鱼、观赏鱼、泥鳅、牛羊等特色养殖业。
  在“农文旅”乡村旅游上做文章,是市中区拓宽返乡创业路径的有效举措。
  围绕“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的发展定位,市中区不断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投资乡村旅游业。目前,全区由返乡人员创办的农家乐已达5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就有13家。
  同时,市中区还充分发挥为“全国书画艺术之乡”的优势,突出“农文旅”融合互促建设美丽新村。加快川南大草原、旮旯沟、川南水乡、五彩牛桥、白鹤湾生态旅游度假村、长安乐园等一大批农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并通过举办双河桃花节、白鹤湾荷花节、永安葡萄节、朝阳柑橘节、靖民板栗节等活动,有力促进返乡创业者及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市中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
  近两年来,市中区先后与赶街网、乡村易田、苏宁易购、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目前,全区已建成4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创建2个电商示范镇、6个电商示范村;依托四川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赶街网、屯亲APP等平台的销售渠道,加强对接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精心包装汉安夏布绣、永安白乌鱼、内江猪、忆常心生态大米、朝阳鲜柑橘、茂源柠檬、莲挚道莲米等特色农副产品,据统计,全区电商销售额已达1.5亿元,为返乡创业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搭建创业平台 夯实创业基础
  重才更要尊才,为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良方。
  紧扣“1357”工作思路,推进“五区”同建,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市中区逐步构建起高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和舞台——
  建设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搭建企业家返乡创业平台。建设高铁仓储物流中心、白马节能环保建材产业园和凌家农副产品加工区,实现老工业升级发展,打造创业投资平台;利用腾退空闲的老旧厂房,建设双创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创新优势,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人才、研发团队回乡创业,为企业提供定向式、菜单式技术研发服务。如今,市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入驻企业31户,其中24户为返乡创业企业,已在凌家、朝阳等镇建立生产基地10个,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600万元。
  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搭建新型农民创业平台。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62个、农业龙头企业29户、家庭农场34个,培育农业专业大户300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返乡创业的重要力量;创新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推进“三位一体”供销社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农合联”桥梁纽带作用,支持产业化生产,促进规模化、网络化销售,推进资金互助组织建设,建立广泛深入的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和信用合作,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建设农业园区助推规模经营。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建设凤鸣永博农业公园、朝阳精品柑橘、伏龙国家级稻田养鱼、凌家生态循环农业等特色农业园区,为新型农民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居家创业,着力打造的汉安夏布绣及伏龙烙画产业,先后培养出200余名绣娘、画工,实现农民居家创业。
  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搭建商贸流通返乡创业平台;
  建设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行区,搭建城乡一体化返乡创业平台;
  建设成渝乡村旅游样板区,搭建农文旅综合创业平台;
  李顺洪、雷礼明、张永等一批返乡创业优秀人才正是借助各类创业平台,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
  下一步,市中区还将不断加快“五区”同建的步伐,以此为载体,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各类平台,让更多的返乡创业者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展翅高飞。


  强化政策扶持 优化创业环境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人才的成长和聚集,离不开环境的优化,为留住人才,市中区出实招、讲实效,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使“候鸟式”人才迅速转变为“栖鸟式”人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千方百计留人才。近年来,市中区大力实施“回家工程”“汉安英才”“归雁计划”三大工程。9月12日下午,市中区在成都举办返乡创业投资推介会,在当天的集中签约仪式上,市中区与18家企业代表就18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项目涉及现代金融、新材料制造、食品饮料加工、电子商务、现代农旅等领域,协议投资总额达46.6亿元。
  不仅如此,市中区还充分发挥孵化平台的作用,采取一站式服务,整合证照办理、科技咨询、项目服务等功能,实现创业者、创业项目、创业政策等信息的无缝对接。今年1~9月,全区新登记创业主体1795个,其中返乡创业者申请登记就有1328个。
  留住人才,完善政策是关键。今年以来,市中区通过统筹财政扶持资金,切实抓好准入服务、税费减免、金融优惠、补贴奖励、创业服务五大利好政策的落实。设立返乡创业“回家工程”专项基金2000万元,优先投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创业项目;通过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发放贷款1349万元;发放返乡创业项目小额贴息贷款1350万元,落实财政贴息62万元;新建立“助保贷”平台,区财政投入500万元撬动银行资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力解决了返乡创业资金筹集难题。
  为营造激励人才氛围,市中区充分依托内江日报、电视台、网站、微信等宣传载体,积极做好返乡创业政策宣传,开展创业事迹进学校、社区、农村“三进”活动;拍摄播放《每周一星》专栏20期,印制《创业故事汇》5000余册,评选出“十大创业明星”。同时,区级各部门、各镇联动,适时组织开展乡村品牌节庆活动,全区上下返乡创业的氛围已日趋浓厚。
  不拘一格聚英才,千帆驱动破巨浪。转型升级中的市中区,正在扬帆起航,济济人才正如片片风帆,在返乡创业“东风”的劲吹下,推动市中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cur

发表于 2016-12-3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搭建创业平台 夯实创业基础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