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不是个新鲜词,但随着微博客等即时性、互动性更强的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它有愈演愈烈之势。从谩骂、挑衅,到抹黑、恶搞,再到人肉、约架,网络暴力损害了对事情本身的关注,妨碍了普通网民的知情权,阻碍了一个有理想能思考的理性社会的孕育和成长,逾越了法律的边界甚至道德的底线。互联网已经成长为社会重要的互动平台,质疑是公民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怎样在“理性、尊重、有边界、有底线”的网络守则下,拒绝网络暴力,不要让它伤害这个平台和这种精神? 青年在网上直播自杀,却遭到网游推波助澜,一条鲜活生命就此失去。某明星不堪网络谩骂人生攻击,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留给粉丝的只剩回忆。诸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今天某明星貌似离婚,明天某明星貌似劈腿,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新闻、图片等满天飞,谁来为造成的后果买单? 网络不应该脱离法治的框架,如今网络暴力的泛滥失控最根本的原因是网络法制的缺失。从众多网络暴力造成伤害的新闻案例来看,被追责者寥寥无几,这更加助长不良风气。这就需要法律尽快完善,公平公正的介入到每一次网络暴力案件中,维护受害者权益,打击猖獗暴力风气,打造绿色互联网环境。 加强监管也是重要环节。网络暴力的产生受网络虚拟性质影响,网络暴力取证相当困难,技术人员缺少,大大增强了暴力实施者的侥幸心理。网络实名制正在实施,若每次发表言论都进行身份验证,人人都对自己说的话、发表的言论负责,网络暴力是否还会继续猖獗?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增大,贫富差距的加大,网络成为有些人不满和负面情绪的发泄口。也有人抓住群众喜欢八卦的心理,编造一些不实新闻,妄图引起关注,博得眼球。这就是社会的思想病态,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加强思想教育乃治病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