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王仕彬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宋朝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耕种于城东坡地。在黄州生活的日子,苏轼曾远赴大冶乞茶种,栽种于“雪堂”边,写下著名的《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一诗。大冶的桃花茶也因诗人的名气而扬名千年,但有关诗人到底乞茶种于何地的争论,也历经千年而不得结果,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
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不辞百里来大冶乞茶种,文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有千里之能,不以千里称也”,甚至遭受打击、迫害。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惨遭入狱,最后侥幸逃脱一死,被贬到黄州,算是文人历史上最大的一个不幸了,好在他久负文名,身边始终有一群文学爱好者追随左右。既与他同游山水,引吭高歌;还一同躬耕东坡,共享生活危艰,把城东数十亩荒地拾掇得有声有色,使得孤独乏味的贬谪日子变得充实健康。
元丰4年(公元1081年),苏轼把东坡开垦出来后,还在这里建了一幢房子。因为是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他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作为匾额。后来他还不辞百里,去大冶讨来了茶种,种在雪堂边,并写下《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一诗,苏东坡在他的十多首茶诗中,只提到三种茶,一是湖北来风的“龙凤团”,那是朝廷贡品。二是鲁直给他寄来的双井茶,因为来之不易,颇为珍惜;第三种茶便是大冶的桃花茶。他的茶诗中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写桃花茶的,从“求种”到“栽种”,从“侍弄管理”到“收获享用”,从“茶具茶艺”到“火候茶香”,繁琐细屑几乎面面俱到。表面体现了诗人无微不至的茶心,实际上是诗人从万人景仰的“天堂”被打下凡尘后,由最初的被迫接受到慢慢适应再到乐于其中的人生顿悟。这种转变之中,桃花茶起了至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催化作用。
乞桃花茶于何地争论千年,但苏轼万万没有想到,在他仙去千年后,他那首《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让后人争执不休。一个是阳新、大冶为苏轼题诗之地争,表现为诗题到底是“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还是“后垴山桃花尖乞茶栽雪堂游坡山”;二是苏东坡当年到底是去“大冶茗山乞桃花茶”还是在“大冶桃花咀乞桃花茶”。反反复复,累年经月,已有的史料记载,苏轼是元丰3年(公元1080年)2月1日到黄州,初住黄州城东南定惠院,不久,迁居城南江边临皋亭。他在这里建有南堂,可俯瞰长江,不久他的门生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开荒种地。这就是著名的“东坡”。“东坡”开垦后,又在这里建“雪堂”。雪堂建起来是在下雪天,据此推算,“乞桃花茶栽东坡”必须是在东坡开垦了,雪堂在建或建起来了的前提下,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苏轼“乞桃花茶栽东坡”的时间只能是元丰4年春后。《阳新县志》载:“元丰7年(公元1084年)4月,苏轼去江西途中,应好友阳新诗人李翔之邀,畅游兴国山水”,后去后垴山饮桃花茶,乞桃花茶栽种雪堂,留下《后垴山乞桃花茶栽雪堂游坡山》。
苏轼年谱关于当年去江西路过阳新的记载与此基本吻合。但此时的苏东坡已接受新的任命要去汝州赴任了,黄州的“东坡”与“雪堂”已属他人。乞来桃花茶又种在何处?再说《苏轼诗词全集》中此诗题目明明白白地写作《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哪里是什么《后垴山乞桃花茶栽雪堂游坡山》桃花嘴建茶亭纪念诗人,元丰4年后,苏轼家事基本安顿平稳,空余时间他可以四处闲游。本来朝廷是把他作为罪臣放在黄州接受“管教”的,但州官徐君猷仰慕苏轼人才,对他的行动多数是睁只眼闭只眼,苏轼得以畅游荆楚大地,大冶名贤程师德,家居虾子地,是苏轼好朋友《同治版·大冶县志》载:“苏轼尝与之游,多轼墨迹”。有传说称,元丰5年(公元1082年)正月前后,苏轼前往程师德家拜年,从长江沿张家湖一路顺风顺水路过桃花嘴(今大冶市罗桥街办桃花嘴村柯渡湾),看到桃花嘴和鸡冠嘴两“嘴”对峙,直伸大冶湖心,形成要塞和屏障,是一大风景。便欣然上岸,在一家茶楼喝了一杯茶,茶汤顿时泽润口齿之间,回味醇厚绵长,妙不可言,苏轼便与楼主攀谈起来,这样才得知这茶叫桃花茶,来自大冶西南边的大茗山。 在桃花嘴喝罢桃花茶,苏轼乘船而下,到程师德家。没想到程师德也给他泡了一杯上好的桃花茶,于是两人就围绕这桃花茶说开了。程师德说:“你的五亩东坡地,种了桑、麦,如果再种上点桃花茶是再好不过了。”苏轼一想,是啊,二月种茶,时令快到了,何不到大茗山讨点正宗的桃花茶种子回去,于是苏、程二人乘船西行,至茗山五眼桥。两人弃舟上岸,来到大茗山,这个传说很显然总体上是真的。一有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为证;二是苏轼离开大冶后,桃花嘴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特地建茶亭一座,流传千年,直到54年才被大水冲毁,桃花茶因苏轼而扬名千年,问题是苏轼乞桃花茶是在桃花嘴还是去茗山桃花峰《同治版·大冶县志》有一则关于“东坡亭”的记载说:“东坡亭,在鳌山堡桃花嘴东坡乞茶处。有地一厢,名茶庵”。明确地说明了苏轼当年乞茶的地方是桃花嘴茶庵。为什么后世会敷衍出苏东坡去茗山乞桃花茶的传说呢?一是因为茗山桃花峰曾经产过桃花茶,西汉前有桃花峰仙子种桃花茶的传说。
茗山直到今天还在种植桃花茶。相反桃花嘴除了县志这段记载外,一直跟桃花茶没有联系。大茗山是当地名山,且是大冶湖的发源之地,离虾子地不远,依苏轼个人习惯,拜访程师德之余,顺便登临大茗山似在情理之中,二是不少人片面理解“庵”“长老”这两个词的词义,以为“庵”即是“尼姑修行之地”,“长老即是庙里和尚”,苏轼问“大冶长老乞茶”又不是“问大冶尼姑乞茶”当然在庙里。殊不知,“庵”还可以当“圆形草屋”当“书斋”讲,“长老”也可以当“老年人”或“佛教俗家弟子”讲。“茶庵”当时不是住着一位“年高德昭的老学究”就是住着一位“道行很深的俗家弟子”。因为当时苏轼因被贬黄州正在精研儒家经典和佛法禅理,能让他念念不忘“空记桃花裔”的只有让他顿悟的禅机或者人生哲理,但不管如何,是大冶的桃花茶拯救和触发了苏轼的心智和人生顿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大冶的桃花茶因为注入了苏轼的诗人情怀,也因此而千年扬名。〈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