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崇碧是原沙溪镇新民乡人,现为新民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行军衔制。任北京军区卫戌司令部司令,兼任北京军区副司令,文革期间软禁于沈阳军区,任沈阳军区副司令,1974年回到北京。
傅崇碧 (1916-2003)四川省通江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长,率部坚守铁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傅崇碧16岁参加红军,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的清风店战役中,身为第四纵队第十旅政委的傅崇碧,在旅长负伤、参谋长牺牲的情况下,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反复激烈的村落争夺战,并带领部队率先冲入敌军军部,活捉敌军军长罗历戎、副军长杨光钰及第七师师长李用章等。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干部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股长、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晋东南、晋察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1945年后,任晋察冀军区旅政委、华北军区旅长、第十九兵团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政治委员、旅长、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绥、大同、怀来、丰镇、张家口、易县、青沧、正太、大清河、冀东、石家庄、平津、太原和进军大西北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任63军军长。
1947年11月,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时任第十旅旅长的傅崇碧乘夜率两个侦查连摸到位于市中心的敌指挥部,活捉石家庄敌最高指挥官第32师师长刘英等20余名军官,并迫其写信命令所部投降,从而加快了战役胜利进程。
折叠抗美援朝
1951年2月傅崇碧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军长,跨过鸭绿江,率部队出生入死历经百战,给美军及其同盟一次又一次重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斗诗篇。在著名的铁原阻击战中,他指挥部队,浴血奋战13天,经受了六十三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取得了歼敌1.5万余名的辉煌战果。为配合板门店谈判,在开城防御作战中,亲临前沿指挥,指挥战斗历时8个月,进行大小战斗190余次,歼敌1万余名,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通令表彰。两次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见,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二级国旗勋章两枚。
折叠文革斗争
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1965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文化大革命”初期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不懈的抵制和斗争,在所谓的“杨、余、傅事件”中,遭到诬陷、打击和迫害,离开北京失去人身自由长达6年半之久。1982年后任北京军区政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顾委委员[1]。
折叠因病逝世
2003年1月17日,傅崇碧将军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长眠在他建功立业的燕赵大地上。“位尊不忘责任重,权大不移公仆心”这句铭刻在他墓碑上的话正是这位老将军忠诚一生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