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恐怕是全国人民心中最难以提及又最难以忘记的日子,30余万同胞的无辜受难,至今回想,都让人义愤难平,国家设立公祭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追悼、哀思和缅怀,就是要让全国人民都清醒地认识到当年侵华日军的罪恶行径。就像在南京大屠杀中曾无私救助过中国平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所说的那样:“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而对于大多数国人,尤其是当年亲历战争的幸存者而言,宽恕尚且勉强,更何谈忘却。近年来,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日本修改教课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往事历历在目,更添新仇旧恨,这些,无一不在撩拨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于是有了抵制日货、砸日系车辆的激愤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笔者虽不赞同,仍觉动容,这是民族情感最直接的迸发,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愤怒不等同于蛮干,缅怀不等同于仇视,民众情怀需要渠道来抒发,通过理性、文明的公祭仪式对民众进行合理引导,在全国上下同祭同念的氛围下,促使民众自觉形成文明公祭、理性爱国的行为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