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人落下闳 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何开四介绍说,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何开四曾写过一篇《阆中赋》,其中提到:“阆中是春节文化之乡。落下闳创八十一分‘太初历’,列二十四节气入历法体系。置立春于正月,列岁首为元旦。年节由此肇始,继而称之春节。”
他说,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中国历法体系的,正是四川阆中人落下闳。落下闳第一次把农学、天文、数学融为一体,并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这些都是划时代的。落下闳是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李约瑟还把落下闳所处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作了一个比较,共列出了十大成就,其中落下闳的成就有三个,包括:编制《太初历》、提出浑天学说、发明通其率。
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老百姓还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