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皆是客,懂得便是缘
来往皆是客,懂得便是缘,喜欢在飘雪的午后,盈一眸恬静,书一抹情怀,看那雪花落入红尘最深处,暂离尘世喧嚣,将心灵放空,尽情的体会那份旷达与纯净,生命的旅途中,会有不期而遇的欣喜,也会有痛彻心扉的清醒,一地落红氤氲了冷暖,一树梅开缱绻了浮华,雪如拂尘,能掸去俗世的无奈,也能让灵魂净化,打开心灵的窗子,静看时光旖旎着一曲花开花落,红尘驿站总会有人来人往,曾经的美好未曾辜负,落花散尽风轻云淡,人之累心而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来生活就会快乐,时光的纸笺上刻下的不都是沧桑,还有岁月沉淀的那份静美。
生命的旅途,一程有一程的风景,回看人生的画卷,曾经的片段,总有一些相遇会停留在心底,总有一些人给过我们温暖的陪伴,是谁将把光阴里的纯美,雕成一朵心花,用无痕的笔墨,温润着生命的色泽,是谁将灵魂缱绻,在一滴水的世界里,滋润出花间的情愫,于匆忙的时光中,相聚与分离,一场心雨淋湿了经年的诗句,独处的意境中,总会渲染心底的那一抹风景,斟一盏记忆的茶让往事在杯中荡涤,归去的路口,时光已从指间的缝隙蜕化成惆怅,低眉处不过是自己素描的那一片花影,一段光阴的背后必有暗角存在,那些无果的追求终敌不过日月婆娑,天边飘过的只是一抹浮动的云彩,在老板立场想问题,职场上有人往往只想到老板给我这些薪水,我划得来吗,却很少换位思考领导花这些钱请我,我创造出与之匹配的价值了吗,在一个单位的每一天,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收入,是否尽量为单位和领导着想努力付出,无论时代怎么变,忠诚都是亘古不变的美德。
主动不要事事等人吩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通过一项经典心理学实验发现,从小能忍受诱惑(如吃糖果)的孩子比自控力差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在工作中能够自我管理,不必事事等别人监督催促的人,也更值得信赖,容易成功,负责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预言的自我实现”倾向,即人们一开始对自己的期待,往往决定了最后成就的高低。这也验证了《易经》里的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意思是,设定高目标,最后可能只完成一半,而设定一个中等目标,结果可能更差。因此,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的人,比对承诺马马虎虎的人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根据目标统筹时间,在一个杯子里,先放一把核桃,还能加入花生、绿豆、糖、水。但顺序反过来,先放入了水、糖、绿豆、花生之后,却再不可能放下核桃。重效率的人,一定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每一天甚至每个小时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以最好的效率体现自己的价值。当面开口当场解决。遇到问题,许多人习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以消极抱怨的心态来面对。直接面对问题才能体现正直、坦荡的品质,也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积极进取,永远跟上企业步伐。如果你是“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那就要小心了。想一下,是否是职业枯竭让你丧失了活力?是否因满足于自己的学历、才华而裹足不前?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时代,要不断在学习中提升和更新自己,保持“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才能永立不败之地,才华再高也别自傲。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骄傲、自私,哪怕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也不足称道。高傲的人会让周围人不舒服,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障碍,把批评打击当成长。佛教讲“助缘”和“逆缘”,前者是他人的帮助,后者则是人生的阻碍。许多人喜欢抱怨,不觉间他们把一切“助缘”都变成了“逆缘”。懂得感恩的人,会把一切“逆缘”转化为“助缘”:领导的批评,客户的不满,对手的打击,他们都理解为对自己的提升和帮助,于是在感恩中不断成长。
人生的路上,请珍惜一起看风景的人,或许在下一个转角,便会挥手告别。所有的故事,有一天都会在岁月的素笺上泛黄,吟一首小诗,书一抹眷恋,不为渲染心事,也不为将谁记起,只为在浅色的流年里,学会宽容和感恩,待到青丝缀满霜华,蓦然回首,若还有暖意便是时光赠予的明媚,一条路能走过多少坎坷,一颗心能容下多少悲喜,一份爱能承受多少别离,一个故事能演绎多少轮回,一段光阴能包容多少曾经,生命的旅途总会有分分合合,光阴的转角总会有来来去去,时光跌跌撞撞,生命浮浮沉沉,一个转身能带走多少过往,一眼回眸能书写多少沧桑。
是不是迎着阳光,就不会有阴霾,是不是不再想起,就不会再有悲伤,路在脚下心在路上,生命的音符里从来就没有重复的篇章,转身微笑用爱在岁月中修行,让心在辗转中安然,即便昨天的故事在心中成为断点,明天的路我依然会用明媚演绎精彩,其实每一个渡口都可以停靠,也可以摆渡,温暖一直在身旁,人生是一段旅程,没有起点不知终点,来往皆是客,懂得便是缘,所有的故事都会落幕,轰轰烈烈的毕竟是过眼烟云,禅悟之道贵在明心,原谅时光记住美好,删繁就简,定格岁月的片段,任生命的潮水涌动,我心自安然。〈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