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灯舞
牛灯盛行于川南地区。一人扮牧童,二人顶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先面向观众说顺口溜,表示节日祝贺,然后牵牛出场舞蹈。主要是摹拟日常喂牛、用牛、与牛嬉戏等舞姿。最受欢迎的是,“牛”发“吼”(即发狂),不听使唤,狂奔乱跳,急得牧童抓脑搔腮、窘态万状。逗得观众大乐。
由于牛可耕田、驮运,与民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川剧
如今﹐在东街子这个古镇上﹐每逢周末﹐随着「锵──锵──锵──」锣﹑鼓﹑大钹﹑三弦等乐器齐鸣声的响起﹐幽静的古镇顿时变得异常热闹起来。这是被称为川南一绝的川剧化妆戏即将开演前的「清场声」。
川剧﹐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四川人爱川剧﹐就如同北京人爱京剧一样。川剧作为一种地方剧﹐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风格也多种多样。川剧的演出形式有清唱﹑座唱﹑戏唱﹑文唱﹑武唱等等。
资中盘破门武术
峨眉盘破门源出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清朝乾隆年间,四川省资中县罗泉井人刘赣,此人性情刚烈,幼年开始习武,痴迷武术,家中富有,年青时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访名师,以武会友,学习众家之长,天资聪慧加上刻苦操练,将本土武术和发源于峨眉山,流传于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术融会贯通,独创“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打法,成为峨眉盘破门的开山祖师爷。
峨眉盘破门到现在已有九代,其间名师辈出,打得全国各地各种擂台赛金章不计其数,各代弟子在自身的丰富发展峨眉盘破门武术过程中,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形成现在的传统的、优秀的、完整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盘破门武术. 隆昌县双凤龙
隆昌县双凤龙从开始的草把把龙到后来派生出小金龙、囵龙,慢慢衍复,逐步完善、丰富,经过1000多年的苦心经营,数十代耍龙艺人的精心打造,终于形成了具有独特制作艺术,完整的耍龙动作和说“四句”语言艺术三大特色的双凤龙。成为川南龙灯群中一支奇葩。
双凤镇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30个自然村,唐武德四至九年朝廷在双凤驿设来凤县,双凤龙因此而得名。
“石坪山歌”
“石坪山歌”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山歌,清代中期由福建迁入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
“石坪山歌”大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唱词采用比兴手法、衬词多为虚词,曲牌多,表现内容广,歌声高亢粗犷、委婉细腻,音域能翻山越岭、穿云透雾,感染力极强。“
石坪山歌”主要在威远县,并向周边的资中县传播,经过收集、保护、整理和传承;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在学校、社会广为传唱,成为了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八卦鸳鸯酒
八卦鸳鸯酒是道家养生文化的“活文物”,始于隋唐,兴于宋,清乾隆后转入民间,在四川省威远县大老君山一带秘传。其酿酒秘术由平真教掌门单传,目前仅第16代掌门人智修道长(俗名王强)继承。
该酒酿制技艺主要包括:五行配方术(按照道家五行生克关系,将十六味中药配伍制成药丸)、地元炼丹术(用道家地元炼丹术,在丹炉中将药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炼制成“八卦阴阳丹”)、丹酒醇化术(将“八卦阴阳丹”置入优质基酒,恒温浸泡醇化,制成八卦鸳鸯酒)。
俩母山传说
俩母山,“母”在何意,名于何时?一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或阴阳地质学者的不解之谜。
相传远古,人类繁衍之初,湖盆地中所显露的俩母山周边,妖魔盛行,祸及人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令弟子娘女二人下凡蜀地,定居此山,修仙炼道,除妖治魔,安抚百姓。久之,母女相继去世,自冢成仙化作两山相依而立,显灵显圣。尔后,人们为敬重山神,建庙宇殿堂,塑俩母神像,俩母山由此而名满蜀州。尤其在观音庙会时,烧香膜拜,游山观景者络绎不绝。
五月初五挂艾蒿
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在门上挂艾蒿,说这是用来纪念一个老太太的。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神仙下凡来看人间的生活情况,他装扮成一个穷老头,走到一对年轻夫妇家里。这一家男的已吃过饭睡了,女的还在吃鸡鸭鹅肉。
老神仙便装着可怜巴巴的样子说:“好心的大嫂,打发点剩菜剩饭给我吃吧!”这妇人说:“我的剩菜剩饭是喂狗的。”说”说着唤了一声狗,那狗跳出来向老头子扑去。神仙生气了,用手轻轻一点,狗就定在地上动都不能动了。他又指着房子说:“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过后,此村焦土”。等妇人转过身来,那个老头已不见了......
赶庙会
庙会日期是本地祠庙供奉的本主生日或祭日。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酬神和文化、物资交流活动。跳仗鼓舞、摆手舞、唱山歌、吹牛角、玩龙灯、狮子灯、花灯、打三棒九子鞭等,欢歌笑语。
云顶场“赶鬼市”
内江民俗节庆活动云顶“鬼市” 云顶场“赶鬼市”亦称“赶鬼场”、“强盗场”“天亮场”,习俗由来已久极副富特色。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场期,凌晨三四点钟远山近岭灯笼火把接踵而至,场上街檐亦齐刷刷灯火齐明,买主卖主讨价还价,主人客人争多论寡,喧闹之声不绝于耳。至天亮约六七点钟便人走场空、烟消云散。如此集市交易似鬼魅夜半活动,鸡鸣则散,故称“鬼场”“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