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85|评论: 0

平乐史考 作者 许 龙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1-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邛崃经纬》
平乐史考
  

平樂位于市域西南,距邛崃市城区18公里,同水口、油榨、孔明、临济、道佐、火井等镇乡为邻。早在西汉时期,平落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曾为县、乡、镇治所,今仍为邛崃市平落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平落古镇为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2008年4月30日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平樂人多称平樂为平落坝,这个名字自古有之。虽然北宋该地就开设了平樂镇,但平落坝的称呼在民间依然保留了下来。又因为是古驿道上的重镇,元代曾在此设平乐铺(铺,即驿站)。北宋开宝三年(976年),火井县(注:火井县辖区曾包括今邛崃市平乐、火井、油榨、南宝等镇乡及高何镇的一部分,设立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即公元61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4年撤销,设县668年)治所从今邛崃市火井镇移至今平樂镇,平樂始升县治所在地。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火井县治复移回火井镇,平樂恢复镇治。民国29年(1940年)设平落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83年4月,平樂撤乡并镇设平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3年3月,平落镇更名平乐镇,当时为成都市十大古镇之一。更名原因,主要是有人认为“落”字不吉利,故改“落”为“乐”。□□□□年□月,为传承历史文化,平乐恢复平落古名。
古镇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四面环山绕陵,集镇设在其间的绿色盆地上,和周边蜿蜒起伏的小山丘陵相比,古镇地势有突然下落之感,又有小平原的风味,“平”“落”兼有,故古人为其取名“平落”;二说古时在小平原上兴修水利筑飞沙堰,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从此分为内、外两江,加上上游江水,形成“一江三水”的独特格局,便利农田灌溉,繁荣小平原经济,起到了兴农桑起聚落的作用,因而得名“平落”;另有一说,相传古时有一位去雅州赴任的州官,经过此地时失掉官印文凭而自杀,后人在镇南建一庙“落凭寺”(该庙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记此事,故该地名为平(凭)落。笔者认为,古集镇刚设立时,古人不大会那样文雅;雅州州官在此“落凭”的故事,也有牵强附会之嫌;第一种说法的可靠性大得多。
平樂至今仍有不少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实物保存,生动地展现了川西水陆商埠的古老风韵。明清风格的古街店铺,沿江两岸的吊脚楼建筑群,白沫江畔的千年古榕,错落有致的临江水码头,保存较为完好的南丝路古驿道和古造纸作坊……都是古镇的代表作。
史书和学者研究文章中有不少关于平落经济文化历史的记载和论述,是古镇历史的最好文字佐证,也是平樂扬名天下,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原因。
宋《九域志》称:“平落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对宋时平落已成“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的大镇,就有文字的记载。“纸市犹大”留存的遗迹遗物,当数位于平樂镇同乐村(小地名张碾、青石桥)山林之中的芦沟造纸作坊遗址,那里有引水渠(分主渠、支渠)、沉沙池、闸门,红砂石砌筑的料缸、料池和地下排水通道,水碾、篁(竹子)锅、工作房等遗迹、遗物70余处,早的建于南宋,明末清初最多,所造之纸曾供应川西地区,留下了“成都草纸半平落”的史句美誉。专家考证,如此多的作坊群在国内现存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对川西地区造纸工业发展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芦沟造纸作坊遗址现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邛崃市志(1986—2005)》有文记载。
平樂冶铁遗址位于平落樂镇禹王社区,现存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当地人称“铁屎”,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嘉庆《直隶邛州志》,汉代邛州的冶铁业十分发达,平樂 “铁屎”即其遗迹之一。2005年,成都市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和邛崃市文管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调查与試掘,出土大量铁渣、铁块及铁矿石原料,炼铁炉、作坊遗迹保存较好,同时出土有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和钱币等遗物,证明“铁屎”是川西地区具代表性的炼铁遗址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宋、元、明、清四朝,邛崃为全国的主要产茶地,明、清两朝地位更为重要。《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洪武四年……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并说明雅州茶马司负责集散名(山)、雅(州)、邛(州)的茶叶,其中平樂为邛州茶的主产地之一。邛崃茶区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民国《邛崃县志·方物志》载:“前有蔡(山)蒙(山),后有雪(山)雾(山)……十月小阳,农家小春,虽三冬之余,而雨寒晴燥。”多部邛崃旧志还记载邛州茶产自闻名本地的“崃山十八堡”,其中平落花楸山古称“十八堡”中的第一堡。花楸山坐落在平落镇花楸埝和甘山子一带,其地山不高而云雾缭绕,微风拂煦,爽气袭人,向阳不燥,背风不冷,雨露滋润,土地肥沃。所生茶树,分枝极旺,萌发茶叶,芽叶肥壮,早春迟秋,嫩度不减。所制成茶,经久耐泡,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至今享誉仍高。用花楸茶加工而成的“花秋牌”花秋御竹、花秋御露、花秋雪蕊、花秋飘雪、绿毛峰、高山绿茶等十多个茶叶品种,多为省级和国家级名优产品。
南方丝绸之路三条古道中的两条陆路通道——临邛道和清溪道在邛崃区域内,由西、南两条线路贯穿,西线经白鹤、马湖、油榨、火井、高何,越镇西山出境芦山;南线则走平乐、夹关,从太和翻山与雅安相联。随着四川盆地西部汉区与川西高原藏羌民族间商贸交往的增多和茶马贸易的兴盛,这条道又成为联结内地汉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古道。今存平落古驿道,经平落骑龙山,穿越临济,从夹关而过。据邛崃已故学者魏尧西先生考证:“唐代邛雅段驿道遗址,在邛崃县平落乡骑龙山城隍岗。它是当时由成都,经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韦皋出兵与吐蕃作战的十一条路线之一……驿道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森林中,虽经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尚能保存着平落乡较为完整的一段。长约两华里,路面宽4米(编者注:据考古专家实测,应为1.5~3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成路面,十分牢固,显示出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魏先生认为:“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作甘泉殿,筑甬道。’注说:‘谓于驰道(大路)外筑墙,天子行中间,外人不见。’)邛雅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完全一致。”后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考证说:“邛崃平落镇发现的这条千年古驿道,是我省继金沙遗址发现以来最让人激动的新发现,这也是我省古代交通考古的重大新发现!作为四川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邛崃市平落镇的地理位置历来十分重要,这次考古新发现,将带来考古界对四川古代交通的全新认识。”之后,全国不少学者来平落考察研究,一致认为平樂千年古驿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遗存。以上史实,《邛崃市志》《附录》有专文记载。
另据《尚书•禹贡》记载,4000年前大禹曾经到西蜀蒙山(邛崃山余脉)一带治水。当地人传说在平乐筑堰时,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于是大禹“撒黄金垒土”成堰,将汹涌的白沫江分成内、外两江,滋润了千顷良田,实现了“水旱从人”的愿望,后人为此取名“黄金堰”。清同治年间修建乐善桥时,平樂人用竹笼装卵石固堰,使黄金堰更加牢固,成为古镇一景。
据《邛崃市志》《文物》记载,平乐古建筑以李家大院为代表。“李家大院位于邛崃市西南平乐(落)镇花楸村。大院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邛崃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筑群。该建筑群占地面积4534平方米,建筑面积4164平方米,房屋149间,由三个不同时期的院落构成,布局巧妙,设计精湛。主要建筑多为穿斗抬梁单檐悬山式结构,基础全部采用红砂石构筑。主院天井面积370平方米,房屋结构独特,雕刻精美,装饰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生动美观。”据考,李家大院由清代名商李洪楷建造。李氏族祖明万历年间从浙江避祸到花楸山安家,其十一代孙李洪楷以造纸经商发家,因乐善好施,光绪皇帝赐其正六品官衔。大院悬挂有“皇恩宠锡”、“克绍箕蓑”等匾额,今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邛崃市志》《文物》记载,“天宫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平乐(落)镇金华山上,共57龛造像,刀法精炼,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有中晚唐风格。”其中金华山大佛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座前一幅“天马行空”图,为国内仅存两幅之一,堪称精品,造像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