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经纬》
探究临邛城周边古道的形成与年代
(四期连载之四)
凡丁
(上接本刊第五期)
再说文脉堰
现文脉堰的取水口,在林凤庵和赛凤庵之间的西河段,原取水口是一个深沱,现为拦河坝,过拦河坝即喻坎,解放前,行商旅客都从文脉堰以下河段涉水过河,未有西河前,这儿曾有一个戴店子。
然而,现在所见文脉堰的取水处是清初才开掘的,因为西河是明末清初东河改道之后才形成。今考文脉堰名称最早出现在明·宏治年,而清以前文脉堰的取水口,应当在张若城护城河—回龙潭河,或者东河某段上。
但是,文脉堰的前身还应当推溯至先秦时期,尽管明代以前不被称着文脉堰。
这要从文脉堰的作用说起:
应当说“文脉堰”只是古代文人期望邛崃文脉绵绵,人才济济而取的雅致名称,民间附会的说法是它“一脉穿三池”。最早见于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杂誌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宏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按:
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明·成化十七(1481)年冬,县官姚垲(言旁)开始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并将城区面积扩展到今之范围,应用数年的时间,到“明宏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时,新城扩建工程刚告完毕,此时的知州董杰便期望临邛文脉绵长。
至于北门御(渔)桥的基石出现明宣德七(1432)年的“明壬子”纪年,有一种可能是:明城址扩建工程在早期进行规划时,提前在此处的文脉堰上修建了一座御(渔)桥,49年后实施时,城市规模又作了修改,所以北街和北城门的御(渔)桥,不在城市的中轴线上。
其实灌入以上三池的文脉堰之水,仅是文脉堰众多支流中分出的一股细流,而全文脉堰的功用不是这么简单,在冷兵器时代,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护城河的水源,当兵临城下时,护城河能起到防御作用。
临邛城区西北高、东南低,古人利用地形开凿文脉堰,并有许多支流形成水网,其显而易见是水利设施。所以,文脉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确保农业生产水旱从人而旱涝保收。因而旧时的文脉堰,灌区除城区、城周以外还有前进、宝林、固驿的部分地方。
文脉堰的水资源利用还有谷物的加工,诸如冉水碾、朱水碾、杨水碾、张水碾、乌龟凼等碾磨房随处可见。
综上所述,无论从民生还是军需的角度看,意义都极为重要。
以此推测,文脉堰的起源应与都江堰同时期,这要从秦惠文王在原四川范围内首先筑成都、临邛、郫县、江州(现重庆)四座城池的动机说起: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颇有战略眼光的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做了一个长达百年的规划:对巴国怀柔、对蜀国强征后作为根据地,然后向东消灭楚国而一统天下。
由于楚国当时非常强大,灭掉楚国并非一战之功,故先筑起以上四处城池作为军事基地,利用蜀地水网训练水军,另一方面从中原移民至蜀地发展农、工、商业,以作战略物质和财力准备。
当时蜀地气候虽然得天独厚利于农业,但是江河横流、水泊密布,要旱涝保收还需水旱从人,因而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大兴水利,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为了“通正水道”,疏浚今成都的府河、南河、岷江水系的邛崃白沫江、火井江、崇庆文井江……并凿开乐山乌尤、凌云二山和宜宾境内的岷江大滩礁岩。
此后蜀地农业空前发展,有了充足的战备粮后,于秦始皇时期经长江东下,一举灭掉楚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宋代始封李冰父子为王,称李冰为川王,川王庙至今各地有见,都江堰有二王庙。
基于以上史实,作为秦国在四川的四大战略基地之一的古临邛,为了发展农业,在李冰时期兴修的水利便成为都江堰系列工程之一,此应为文脉堰的前身,只是取水口在东河,或者回龙潭河。而当时张若城的护城河——现叫着回龙潭的河,则是人工开掘从茶园乡引来的出阝坝河水。
由于古临邛曾有过三座城池,文脉堰自古以来就灌溉滋润着这三座密不可分的城池,承载着军用民需和美化城市的重任,而今又三城合一,故 “一脉穿三池”中的池,新的解读是城池的池,或者曰:一脉穿三城。
因为历史上但凡有城必有池,一是称为护城河的池,二是能涵蓄水源,起到满足生产生活、排污泄流、调节小气候、美化城市的功能性水池,合称为城池。而临邛城内旧时分布的“三池”,包括所谓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凼”,正是一些功能性水池。毋宁说是古人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犹如当今提倡田园化城市打造湿地一般。所以说“一脉穿三城”也许更切合历史和现实情理。
结论
笔者并非怀旧狂,而是经过近三个月的调查考证、搜集整理、补充修改,试图以历史为背景,推导出不同时期的临邛城周边古道起点和走向,以及佛教西来后,从北方丝绸之路到南方丝绸之路之间的传播路线。同时以三座临邛城为起点的五条古道,因形成于不同时期,又以此反证古临邛城池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东移。而今三座不同时期的临邛城又合而为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被同绘上一张蓝图,共写着新的篇章。
但是笔者的调查和认知带有局限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教指正,如果侥幸得到广为认同的效果,或可为邛崃城市的建设规划者在思路创新上起到参考作用。
而为让更多一些人多了解一点邛崃的路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等历史,却是本调查的动机和动力,仅此而已。
最后,结论还是由读者定吧!
说明:
本题目的构思是根据古临邛历史上曾有过三座城池,而调查思路则受胡立嘉先生关于丝绸之路沿线寺庙是重要标识之一的启发;
几条古道的走向和途经地点,由原籍本土的邛崃水务局退休干部李正清同学详细描述并校订,在此一并由衷感谢!
对积极支持本调查的封家炳、张平轼老师,以及唐文栋、陈善斌文友一一表示感谢!
同时向上百位未留名的走访调查对象表示深深的谢意!(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