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腊月”,始于秦朝。《风俗通义》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风俗很多,《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天也是“成道节”,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到了南北朝,民间便将“腊日”与“成道节”合二而一,统称为“腊八节”。 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后来,这一天各寺院会大锅熬粥,施舍众生。故腊八粥又称“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民间谚语云“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灶王爷是执掌人间烟火的神仙,这一天,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各家善恶功过。祭灶时,多用糖瓜(麦芽糖所制很黏),让其既甜嘴又粘嘴,在玉皇面前能美言,别多嘴多舌。 二十四,扫房子。扫房子又名扫尘、打埃尘、除残、除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清代诗人蔡云《吴歈》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腊月三十,是最温暖人心的日子,一个月的忙碌,该准备的差不多都齐全了,大人孩子们嬉笑着贴门神,贴春联,挂灯笼。到了黄昏,男人们要去坟地祭祖,在香烛烟火的缭绕里缅怀先人,祈求逝者安息,生者健康兴旺。 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嗑着瓜子喝着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也有对新年的美好企盼。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四处一片烟花飞舞鞭炮齐鸣,美好的中国年将在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中度过。〈青衣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