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砰、砰砰砰,嗨、嗨、嗨嗨、嗨嗨嗨……”一群头戴面具,手执竹鞭的现代“巴人”挥舞战旗,擂响战鼓,在呐喊声中舞动起来,这就是被誉为舞蹈的活化石--“巴象鼓舞”。它在久远的远古战场上地动山摇,令人心惊胆颤,而今已成为一种民俗舞蹈活跃在阆中古城,供游客和市民欣赏。
据考证:“巴象鼓舞”起源于商周,成于汉代,是古巴子国国都所在地阆中土著賨人(板楯蛮)由巫舞演化而来的狩猎舞和战舞,是以打击兽皮鼓为表现形式的集体武舞,亦称“军傩”。因兽皮鼓面画的是巴人部落图腾巴蛇或大象,故称“巴象鼓舞”。 阆中的巴象鼓舞,属于古巴渝舞的支系。巴渝舞系阆中賨人原始狩猎和征战的一种巫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战舞。这里说的战舞,就是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晋书•音乐志》记载:汉高祖自蜀将定三秦,阆中范目率賨人以从帝为先锋,及定秦中,封目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善舞,高祖乐其勇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曰巴渝舞。”从这里可以知道,巴渝舞这个舞名,一是因为此舞是巴人中的賨人传到汉室宫廷,二是因賨人居住在阆中的渝水边上,用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的话说,就是“美其地因巴渝而取名”。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绘巴象鼓舞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