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43|评论: 2

[散文随笔] 成都大家庭中的新成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大家庭中的新成员简阳市 古时就被称为“天府雄州”                                                                                                         

                                                                 文/何俊华

         按:这 篇文章比较详实全面地概括了简阳历史,值得一读。但关于龙泉山水利工程的表述有失偏颇。说其以“三岔湖为枢纽”,就很不准确,而陷于片面失实之误。既没有体现当下东灌水利枢纽源流起承接分的总体现状;更没能确切、全面地反映曾经号称“南方红旗渠”的这一千秋伟业,创建之史实内涵。也不见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在未来时日里,注意纠正在龙泉山水利人文的开发中,单纯偏重游乐观赏方面,而忽视其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对最具代表性的首期工程,开戳十三里地下人工长河中,体现出来的全川军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造福子孙的时代精神之开发传承!
       因此,特提供大家在阅读中参考!
                         =================================

       2016年5月,经国务院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属资阳市的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成为成都市大家庭中的新成员。简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素有“蜀都东大门”、“天府雄州”、“蜀都东来第一州”的美誉,具有“密迩锦城,西控巴陵”的战略区位。在历史上,简阳一直归益州(成都)管辖。简阳历史上被称为“天府雄州” 曾经“文治武功”雄冠全川简阳古为蜀国地,秦时属蜀郡。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牛鞞县。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牛鞞县为武康郡、金渊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武康郡,所辖县归益州。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置简州,隶益州总管府,辖阳安、平泉、资阳三县,州治阳安。中华民国2年   (1913年)改州为县,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命名简阳县。简阳地处四川盆地腹地,具有“密迩锦城,西控巴陵”的战略区位,其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西边缘,踞沱江河中游,龙泉山东麓。北倚金堂县、龙泉驿区、双流区,东邻资阳市乐至县,南接资阳市雁江区,西靠眉山市仁寿县。简阳之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雄州”,因为唐代简州是服南诏、摧吐蕃的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代更是出了有名的“简州四状元”和刘氏家族“登第者七世有九人”。整个封建社会开科取试就一千多年的历史,状元也就几百个,平均几个县才能有一个状元,可简州自五代至南宋就出了四个状元;更有甚者,仅简州刘氏一家七代竟出进士九人,这些使简州在唐宋时名驰蜀郡,被宋代人称为“天府雄州”。据《简阳县志》卷一《公署》记载,民国16年(1927年),简州公署因吴三桂之变被毁,清朝平定吴三桂后,简州知州邓奇琰捐俸修盖州署,建成州署大堂一座;二堂一座匾曰“景政堂”;鼓楼一座书宋人旧题“天府雄州”四字。简州与成都府治下的众多州相比,地理位置重要,交通运输发达,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确实应该是“天府之国”的“雄州”。简阳水渠的中枢是三岔湖。40年前,简阳人民历时10年,用自己的双手,打通龙泉山,接引东风渠,蓄成三岔湖,不仅造就了景区总面积12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平方公里、湖岸线长240公里、3倍于西湖的“天府成都第一大湖”,成为仅次于泸沽湖的四川省第二大湖,其影响力辐射整个资阳、眉山、内江水系。三岔湖的修建,对整个都江堰灌区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其本身的建设,它将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从280万亩扩大到1200万亩。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简阳名人辈出 蜀文化遗存也极为丰富自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县于今,简阳已有2100多年历史。21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绵长的简阳文化,涌现出三国名将简雍、简州四状元、红军早期杰出领导人董朗、抗日英雄毛却非、乡土作家罗淑、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克芹等历史文化名人。出土的龙垭遗址将简阳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5万年前,恐龙化石、逍遥洞汉碑等重要历史文物备受国内外专家瞩目,阿斗读书台、张飞营等三国遗迹令人神往。简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简阳始设牛鞞县,系因当时盛产井盐,称“牛鞞盐井”,县名应与盐井有关,可见汉代统治者对简阳的重视。汉王朝在当时生产重要物资的地方设置郡县,为其控制当地资源提供了政治及军事上的保证。被称为“天府雄州”的简阳,既丰腴润泽,又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两千多年来,简阳人民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培育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宋朝人有诗咏赞简州风华:“赖简池台西蜀夸,东溪别是一仙家。令人却忆康王谷,坐看珠帘溅雨花。”简阳毓秀钟灵,河山富丽。无论是汉代简州逍遥洞碑、唐《韦南康纪功碑》,以及奎星阁宋代摩崖造像、圣德寺白塔,都引发怀古幽思;蜀汉简雍守牛鞞的民间故事,流传千古;唐代刺史雍陶吟咏简州折柳桥诗句,脍灸人口;女诗人薛涛留下许多游览简州名胜风光的不朽篇章;唐、五代简州画家群名垂画史;五代、两宋“简州四状元”摩崖字画遗迹,宋代简州三溪风景文脉,流芳百世;石盘铺“小桃源”,称“西川之绝景”;明代境内禅林香火鼎盛一时,普照寺、涌泉寺、千佛寺、黑水寺、龙泉寺、卧龙寺等,遐尔闻名;民国以来,兴建简阳公园,更为蜀中一大游憩佳所。简阳现有可移动文物1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2件(另有省博物馆收藏的300件珍品)。这是古蜀先民“逐水而居”,世世代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留下的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简阳西周至明代2700多年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简阳在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简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彩。既有奇特的神话故事,各类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更有众多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文学艺术作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歌谣谚语等等,可用来为旅游景点增色,为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服务。链接简阳正书写新的历史在天府新区的建设规划中,位于“蜀都东大门”的简阳市非常重要。简阳市距成都中心城区38公里,是成都向东向南开发建设以及产业布局的第一县(市)。成渝铁路、成渝高铁穿境而过,国道G318、G319、G321在此汇聚,成渝高速、成安渝高速、成都二绕、环成都经济区高速纵横交错,成简快速通道、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全线通车。简阳是四川天府新区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所在地,是最能接受成都向东向南扩展辐射的第一县(市),也是成都平原经济圈极富发展前景的县(市)。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在简阳开工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四川省历史上投资体量最大的项目,也是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定位为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是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将负责成都出港的全部国际航线。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后,内地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今天的简阳,交通、电力、通讯、电商、物流、航空等突飞猛进。天府新区、成渝高铁、成都新机场、唯品会、电商新城、航空科技园、成资工业园日新月异……简阳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编后:“老县名 味道长”系列在介绍了郫县、华阳、简阳后将暂告一段落。新春佳节将至,为弘扬传统文化,让读者朋友们结合传统佳节加深对故乡文化的了解,下期起本版将刊出“川剧新说”系列,并贯穿春节前后。“川剧新说”系列结束后,将继续为读者解说温江、崇州、新都、灌县等成都老县的历史故事,“老县名 味道长”将继续延展它的味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清简阳东灌工程的历史地位    重塑一代川蜀先民的万世丰碑
                                      ---敬呈省委宣传部并转请省委省府和四川两会的建言献礼
                                                                   冷林熙
         两千多年前,川蜀先民为我们创下的都江堰水利,为造就“天府之国”的盖世美名,创下了声飞中外的序篇华章。打下了四川生发的天道祖德之传承基础。继而千秋历代,广大勤劳川民,为扩展都江堰的巨大造福效应,先后对其进行了难以计数的库湖渠塘的整修导引。其中,最为集中、大型的便有东向延伸之五次之多。以致形成了半世纪以来的川西东风渠系之网络型水利枢纽工程。
       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所有历朝历代,对都江堰的多次东灌扩展,都没有彻底改变四川之广袤大地,因龙泉山的横跨阻隔而“西泽东旱数千年,穷富分明两重天”的历史命运。“天府之国仅西川,四川中东不沾边”喜少悲多的情状,始终是绝大多数川民的世代哀怨。
       旱则倍盼水,穷则更思变。直到半世纪之前,由最为苦受干旱的简阳人民首倡提议,并经四川省党政军领导批准立项,而获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的“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之简阳东灌水利工程,史称“都江堰东风渠扩灌第六期工程”,才真真正正,彻彻底底使都江堰之历史光焰,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展示。如梦如幻,而又切切实实地让广大川中东南人民,自“(1902)壬寅年天干”以来,“痛定思痛”把千古“汾栋山”改为“龙泉山”,渴盼“龙山喷泉,救民死难”的世代夙愿得以真正实现。
      虽然,这项工程按序而称,已经是东风渠扩建的第六期工程了。但就其多维、多向之历史性意义和都江水利之“量的成倍扩展与质的时代性跨越”,尤其是对它在精神人文方面的影响与传承等等去研判,去审视。它都无疑是任何先期各次扩灌,难以相提并论而无与伦比的。面对如今“川中东南生态大变,川民共饮雪域圣泉;四川全域同福同乐,西部江南惊现眼前”的大美天地风情。不少有识之士,把简阳东灌比作“南方红旗渠”。这不仅是对这一工程天经地义的历史结论;也是全川人民重澍英气豪情愿望的共同表达。一方面,它形象生动地写照了当年龙泉山工程的真情实感。另方面,则更反映了人们渴望这项饱含全川干群军民心血情怀的世纪伟业,早日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使之迅速成为四川新创业态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主题节点和靓丽名片。成为大美四川新一轮发展的扛鼎龙头。
       如此评价和期望这一划时代的千秋伟业,并非感情用事之夸张之论和杞人忧天。即便在半世纪后的当今之时,当看到它日益宏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深远广博的时代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水利乃至经济文化范畴的时候,我们在感佩先辈们高瞻远瞩与不朽精神的同时,也为它至今遭遇着难以想象的冷落凄楚之命运而更加深深痛惜。
       那就是因为,让人匪夷所思也于心不忍的是,如此早已功垂万民,最有无限隗宝亟待开发利用的简阳东灌主体工程,却被一个错误口号导向遗弃冷落了几十年。本是“三湖一山”的东灌工程,偏偏被长期宣传为“两湖一山”。而且,恰恰把最先起源开篇的枢纽工程,即“翠屏湖及其相接的人工地河”排除于红榜之外。竟至,把最有传承、教育、宣传、生发、利用价值的主体工程加以人为封闭、隔拦,拒绝观瞻、发掘。并让烈士陵墓长期无人问津,等等。这不仅把最早牺牲于此的烈士伟功抹煞了,而且也埋没了所有投身和援建这一主体工程的数十万军民的无私奉献与可贵精神。同时,也大大消减了这项曾经震惊中外,堪与红旗渠媲美的国级重点民生史藉之全局性持续性影响的深远意义。为了让人们认知此地更加壮美丰富的生发前景,不妨稍微点诉一下它在一位老企业家心中的诱人宏图。他说:“如果在龙泉山的出水口,即翠屏湖放水处,铸造一个金碧辉煌的龙头,在双流小堰口进水口嵌造一段生鲜如活的龙尾。让人们在活灵活现地“拂今看龙山喷泉,思古”想‘汾洞山’改名”的同时,再看看30多个斜井之丰富人文开发利用;瞻仰英烈,并阅览记念馆数以千万计之多的人文典籍等等。如此诗情画意,浮想联翩,川中名山“龙图腾”,该是多么醉心迷人而又振憾天下的宏伟新业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以并不太长之时日,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大美川蜀,绘就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王牌名片和翘楚宝地。成为无与伦比的摇钱圣树和人流涌汇的骄人乐土与心灵家园!
      随着党中央对精神文化教育传承举措的高度重视,近期以来,眼见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各地民众于以往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兴修农田水利的感人业绩;以激励人们,继承先辈的精神品格,为造就伟大的中国梦而鉴史发奋的视听音讯。更让我们想起当年参与这一宏伟工程的壮美情景,更加渴望让它真正成为体现四川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精神风貌与英雄业绩的历史丰碑!

                                                                                                       2016年1月29日于锦江菱窠书屋书屋
附文(1)
                                                                    不该忘却的南方红旗渠
                                               ---给省市委宣传部并转请省市委政府的恳切建议
                                                                              (冷林熙)
       四、五十年前,在千古盛名的“天府之国”,曾经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英雄的简阳人民,为了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世代穷苦,多因天干”的历史命运;“在四川全省党政军民学工等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顶住难以想象的动乱干扰,克服千难万险,全靠落后的手工劳动工具,打通十三里长的龙泉山隧洞。创造了将都江堰水利宏效,再度成倍扩展,由川西引向川中南的千秋伟业。写下了一部堪与“红旗渠”媲美,形成“南北两大奇观”,而震惊中外的水利华章。
      由此,使四川简阳翠屏湖、郭家沟,至成都双流小堰口,即:十三里地下长河进出口地段。两条仅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山沟,成了充满神圣秘闻的地方。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让这个地方,早已不再像当年那样,和“红旗渠”故事一起,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乃至,被一个本末不分的“一山两湖”的错误口号,搞得几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让牺牲在那里的烈士家属哀怨不已。但是,无论几十年风雨如何摧残洗刷,却始终改变不了这里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根脉。随着一批当年水利工程的亲历者们之长期鼔呼宣传,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这块把都江堰圣水,首先穿引到中川各地,改变了几百万人众苦不堪言的穷困命运;进而,还为未来四川中西部的持续发展,带来空前巨大潜力的地方。它不仅是雄州简阳,而且是天府四川,甚至是神州中华,都难以再造、再找的人文胜地了!
    这里,曾经流淌过千千万万从普通老百姓到数以百计的中央,省部级领导,以及无数工农兵学商干群的血汗,浸染过两千三百多个(包括伤残者们)宝贵生命与骨肉髓汁。在长达十年的艰苦岁月里,这里所孕育体现的”艰苦奋斗”“无私无畏”“团结协作”“愚公移山”“战无不胜”的时代精神,不仅是简阳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川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这里,在创建远比红旗渠工程量更大,时耗投资近两亿的宏大伟业中,不仅没有出现过一起涉及官员贪污受贿案件;而且,还以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体制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氛围,磨练培育出了遍布中外的,无数优秀的党政军科教文研,各级各类领导与骨干人才。除有好些相继任职省部厅师团处(局)重要岗位外,无数散见于各个地方基层的同志都曾是出色的领导者与带头人。
       尤其是,一代特殊历史时段的待分配大学毕业生,和大量来自成都、重庆、内江以及简阳本地的城乡知识青年,在此接受锻炼成长,第一次最集中地体现了城乡思想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提升。
    由此,而使这里,神奇般地成了人文暴富的杰地。成了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水利文化最为丰富多彩地方。更是雄州简阳两千余年旷古历史之唯一创举。在它如火如荼,战天斗地,为民造福,群雄奋起之壮美场景的孕育催动下,这里先后生出了十几个著名的文学家。其中,有几位诗歌散文和小说家。四、五位辞赋家。产生了十来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佳作。诸如:《功在千秋》《龙泉八记》两部长篇纪事文献;一部《龙泉战歌》影视纪录片和一出叫《气贯长虹》的川剧。还有一部生动、细腻,写照文革特殊年代的长篇记事小说,及一部长达20万字的叙事史诗(以其歌颂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英雄群体之特点,勘称冠盖中外之史诗)。
      更有三四部,以此地故事为主要题材的辞赋专集,以其改革创新之崭新面貌,让千古美文,不再孤首于庙堂书斋,第一次最广泛地走向百姓大众,走进社会现实底层生活,而独秀中华。
    更令人欣喜是,在此地人文氛围的感染下,一批文学新秀。包括简阳最富特色和潜力的散文才子和小说新秀都在这里产生了不少新作并有自己的文学大梦和远景规划。
    这里,还是成都简阳内江,甚至全川人民团结战斗精神最充分发挥体现的地方。特别是,曾经在人力、物力、財力、运力--都无私支援过龙泉山水利工程的成都、龙泉、双流的民众所表现的助人为乐精神。尤其值得当今甚至永远传承。
    而且,如再远瞻求索,这里咫尺之间,还是中国佛道古贤大师,德山鉴和付元天的圣绩发起之地。也是大量古蜀人文遗迹遍布的地方!还是,人民解放军为保卫新生红色政权,以185个军民之宝贵生命,换来粉碎震惊巴蜀的“三、三”暴动胜利,最激烈的“贾家保卫战”所在的地方!
    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块身处龙泉名山中段的翘楚之地,本应受到全省亿万人民最该关注,并加以积极发掘利用的。相反,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龙泉山南北两端相比,这里不仅唯独没有穿山通道,甚至连进山的乡村道路都是最差最烂的。而且,说起龙泉山工程,特别是它的起源首发之地,如张家岩,翠屏湖,五指山等,竟至连简阳本地,也成了鲜为人知的怪事了。十三里地底人工长河出口,以及遍布满山的人文史景,不仅没有用以教育青少年,而且还被人为地封闭起来,拒绝人们参观领教瞻仰!
      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不少人指责,这工程是文革的产物,是以人命硬拼的蛮干之举,等等。这就不得不使我们认真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这块堪称“南方红旗渠”的地方遭此厄运?文革错了,难道所有这期间发生的一切全都是错的?科技发达了,难道就不需要宣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了,甚至可以不顾历史条件,无端指责过去“提倡不怕牺牲,勇于奉献”是不顾老百姓死活?等等。如果说,这些本不该出现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严重状况,是由于不少的人众,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缺少对那段历史的深刻了解所造成的话。那么,从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导向方面,又有什么值得学习人家红旗渠经验,而吸取自身教训的地方呢?
       今年国庆节,当我们看到红旗渠的故事在央视连日播放的情景,心情更加沉重不已。新感旧念,思潮难平。特向领导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建议组织力量,编写拍摄以龙泉山水利工程为题材的影视片(包括纪录片或影视剧戏剧等);同时,规划修建龙泉山水利工程纪念馆(或博物馆)。让这东灌工程的千秋伟业真正起到存史、传承、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      
      2、建议规划建设龙泉山中段“成简通道”或东西山麓越岭道路和人文景观连接专道。为发掘此处丰富多彩的水利人文和古蜀文化以及革命红色文化提供必要的交通便利条件。


附文(2)
                         东灌英灵哀怨赋/冷林熙
              ---访部分英烈家属和伤残人员感吟
东灌史书早泛黄,翠屏湖波吟凄凉。英灵惆怅诉无尽,声声血泪痛肝肠。
他年鏖战龙泉山,无私无畏勇担当。舍生忘死造伟业,不惜捐躯葬山岗。
生命换得万民福,简州从此无灾荒。百千万人饮圣水,岂知思源几时忘?
洞湖未成身先死,最叹遗憾成天荒。东灌兴建半世纪,至今有人乱主张。
偏把三湖说两湖,翠屏首功不列榜。每见坟旁湖山美,人笑鬼哭泪更长。
虽听感恩口号高,难见有人行报偿。早闻倡建纪念馆,总想年年有拜飨。
欣喜常成水中月,佳音总变梦一场。日盼夜盼几十载,也难盼来一炷香!
我的陵墓快垮塌,他的坟地也同样。还有葬伴找不见,路人偶见也悲伤。
主体史绩遭封闭,惊天怪事出简阳。深厚人文久埋没,难怪百姓不知祥。
英魂也羡红旗渠,纪念史馆早呈祥。四海嘉宾多观顾,当地青少常前往。
教育基地出奇观,鲜花诗文歌满堂。精神文化代代传,烈士献身不冤枉。
只祈雄州春常在,善美心花播芬芳。天上人间同福乐,作鬼也觉有荣光。

注:
    为什么东灌烈士,尤其是最先献身于主体工程的烈士们死不瞑目呢?其根源就是,“两湖一山”的错误口号,在无视与十三里人工隧洞相连的翠屏湖(原张家岩水库)这一东灌首功的同时,无形之中,便把他们的生命价值也否定了,也把简阳人民最有人文价值的“王牌名片”丢掉了。所以,老百姓说“只宣传一山两湖,而使开先起源的翠屏湖不上榜”,等于对这些烈士的生死头功“不打帐”,更有烈士家属说:“想到只提两湖,从不说三湖,就感到我的亲人白死了,也难怪从来无人过问啊!”。同时,也把东灌工程的总起篇,最亮点抹煞了。这怎么对得起他们。也对不起参与这一首要工程的简阳人民,尤其是最先,且贡献最大的五指乡和原贾家区的广大民众。
      因此,要让东灌烈士们死而无憾,要完整、准确地反映一代世纪英雄的千秋伟业与精神价值,必须在兴建纪念馆之前,彻底纠正“两湖一山”的错误口号。而代之以“三湖一山”的史实称谓和正确提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龙泉山水利主体工程(即十三里地底人工长河)紧连的"翠屏湖",才是简阳东灌水利名副其实的枢纽。它既是分水于南北两大干渠而注入三岔湖、龙泉湖,以布溉川中南1200万亩良田的总起源;也是川中南城乡广大人众,改善民生饮水的造福基地;还是利用穿山龙泉落差,唯一可以提供发电能源的地方;更是可以开发特色历史人文,弘扬堪与红旗渠媲美的东灌精神和千年雄州气慨,缅怀平民英雄的重要阵地!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