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春节的“年味”淡了。人们开始抱怨,如今的春节,少了十多年的热闹、欢乐和厚重,一些传统的节目,如杀年猪、飘儿花、舞狮灯、荡秋千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春晚似乎不再是除夕的盛宴,却成为了吐槽的对象。春节临近之际,更是少了那种“改善伙食”的期待。
春节“年味”的淡去,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传承不足的原因,近年来,政府、民间都在竭力挽救,一些十年前消失的过年习俗,“改革创新”后,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让很多人有种“青年再现”和“童年回归”的幸福。但是,春晚“不好看”和没有“改善伙食”的期待,在失落之余,难道不应“感恩”?
除夕看春晚,天涯共此时。无论大家如何吐槽,春晚,如同千百前的明月,成为了远方游子和家乡亲人的精神纽带。设想,虽在天之涯,地之角,但是一场春晚,却将无限的空间变得近在咫尺。随着技术和理念的进步,春晚,无论从思想上、理念上和是视觉上都比刚出来的几年好很多,只是九十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缺乏,一场春晚,自然让人难以忘怀。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十多年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鸡鸭鱼牛羊,如今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入日常生活里,所以,过年,少了份“改善伙食”的期待。
其实,春晚“变差”,折射的,是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过年没有“改善伙食”的期待,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很多人并非真的抱怨过年没有“年味”,而是用这种无厘头的方式,怀念那些不可复得的似水流年。曾经的“年味”已成为昨日的风景,代表一个时代的逝去,美好的“年味”可追忆,但是更应该学会,感恩今天的“朝朝日日当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