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7-02-06 好泉 乐艺会)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享有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之誉称。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渐少,民国为数最少。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930)、天福(936—942)、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等。
全县境内现有摩崖造像200余处,10万余尊,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它们是八庙卧佛院,石羊毗卢洞,鼎新华严洞、茗山寺,黄桷玄庙观,城郊圆觉洞、千佛寨、孔雀洞、石仿木古建筑—木门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尤以驰名中外的唐代左侧卧佛和有“东方美神”之称的北宋紫竹观音评价最高,最受世人瞩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赞安岳石刻有10个全国之最:
(一)安岳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卧佛造像;
(二)安岳佛经《一切经论目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版本;(三)五代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多;
(四)圆觉洞五代的“地藏菩萨”在我国南方最早;
(五)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最早;
(六)毗卢道场的北宋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全国最早而罕见;
(七)北宋时期的石刻造像最美;
(八)玄妙观盛唐的道教造像对研究我国道教史最有艺术价值;
(九)历代的佛道合龛和儒、释、道合龛像在国内最多;
(十)明代木门寺仿木结构的无际禅师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国内少见的。
安岳石刻主要是佛教造像,也有为数不少的道教造像,而且均盛于唐。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佛、道二教造像互相融合,在佛教寺庙有道教造像,在道教宫观也有佛教造像,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佛道合龛。
最为典型的是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较多,而且场面多具恢宏气势,历经唐、五代、宋、明、清不断,这为研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现象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安岳石刻中的“经变”造像很多,有地狱变、观音经变、西方净土变、涅槃变等(所谓经变,“经”是佛经,变是“变相”“变现”,即形象化的意思,所以经变就是佛经的图像化)。
安岳石刻,特别是大量保存较完好的唐、五代、北宋的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华严洞
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距石羊镇6公里,安岳县城东50公里,重庆市大足县30余公里。
华严洞建造于宋代,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
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洞高6.2米,宽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
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左右并排高4.1米的“十大菩萨”坐像,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
毗卢洞
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50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
宋代匠师们在此冗石凿窟,开凿龛窟20个,造像区长达118米,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内。有碑刻18通、崖墓10座、佛塔2座。
据明代万历年间碑文追述,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尤其是观音堂内雕刻的那尊“水月观音”,群众称她“紫竹观音”,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
另外,毗卢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
圆觉洞
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距县城东南1公里,省道206线直达景区。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石洞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
云居山顶,岩石环绕,主要景点有陈抟墓、秦九韶纪念馆、圆觉洞石刻、教中寺、真相寺古建筑等。圆觉洞石刻造像集中于西山峭壁之南、北岩,造像区域长186米,现有摩崖龛窟103个,大小造像1933躯,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1座。圆觉洞摩崖造像题材主要以禅宗为主,次为密宗和释道同龛像。
景区内石刻艺术扣人心弦,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释迦牟尼为主,其特点是开大窟造大像。以“西方三圣”最为壮观,分别刻造于三大龛中。三像高均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体姿放逸,比例协调,装饰繁华。
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首次出现了“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地藏菩萨与十王变”等新内容。造像小巧玲珑,衣饰简练,衣纹细密。明王龛,千手观音龛,地藏菩萨、十王变龛、罗汉龛、北方毗沙门天王龛等,帔巾凸起高出体表,甲片鱼鳞片片可数。
安岳石刻,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