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内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位居全省前列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0天 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6.3微克/立方米、53.6微克/立方米 获得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资金1003.39万元 记者近日从市环保局获悉,2016年,按照市委“建设和涵养山清水秀的良好自然生态,建设美丽四川先行区”部署要求,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绿化内江行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坚决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数据显示: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0天,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6.3微克/立方米、53.6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8.1%、11.6%,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率居全省第二,获得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资金1003.39万元。 “控车”。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加大黄标车及老旧车的淘汰力度,对黄标车不予办理营运证、通行证,增加黄标车检验次数,限制黄标车转移登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4396辆。 “治企”。淘汰落后产能15家、淘汰10蒸吨每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13台,完成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200万吨/年球团生产线脱硫设施建设、内江市博威新宇化工有限公司焦炉除尘设施改造,对东兴区新兴建材厂和隆昌石燕桥玻陶工业园内陶瓷、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粉尘污染治理。 “抑尘”。加强对城区内露天烧烤的整治,全面推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减少路面破损和路面施工,加大洒水降尘力度,全面实行建筑垃圾密闭运输,向施工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49份、停工整改通知书25份。 “控秸”。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秸秆禁烧责任体系,在秸秆集中收割季节,组织农业、环保、公安等部门加大现场巡查频次,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露天焚烧行为,推动建立秸秆收集、处置机制,推广秸秆还田面积11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84.8%。 “消污”。完善全市重污染天气预警监测体系,开展重污染天气过程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业务能力建设,发射火箭弹170余枚,降低扬尘污染。(记者 王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