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78|评论: 1

[川剧活动] 【代发】小报不小,联地通天 ——《川剧与观众》出刊300期有感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2-12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报不小,联地通天
——《川剧与观众》出刊300期有感
·刘兴明


       在业界,人们多称《川剧与观众》为小报。冠之以“小”,绝非指其无关紧要、不屑一顾而不予重视;实际上“小”的内涵很丰富,尤其是当下,巴蜀奇葩处于“众所周知”的困境时,大众认识、知晓、理解、学习、探讨、研究川剧艺术和对从业者、爱好者之工作与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说它“小”,无非是该报为4开大,仅4版,每版5千字左右,且每月1期而已。

      不过,小报虽小,不可小看。从笔者多年之亲历亲见亲闻来说,它既接地气,贴基层,又通庙堂,专家爱,学者喜,领导夸,大有“联地通天”之妙……

     接地气,贴基层:众所周知,《川剧与观众 》的读者除专业院团、艺术院校、戏曲研究单位等相关人员外,广大城镇乡村的一些川剧业余爱好者,尤其是玩友“火把”社团更是情有独钟。2010年春,笔者在川滇边境的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一茶馆内竟发现其报架上有《川剧与观众》。问其详,茶主曰:这是本镇“山花业余川剧社”订阅的,每逢三六九赶场——川剧社“哨期”,社员们还集体阅读报上内容嘞。

      无独有偶。2012年秋,笔者在广元市与文广局文化科张先生谈起川剧和《川剧与观众》时,他说:小报不仅为川剧摆脱困境起了呼吁、呐喊作用,而且信息荟萃,资料广泛,尤其每期刊载的一折剧目,为基层广大玩友演唱解决了难题;前两天我收到地处川、陕、甘边境的青川县沙州镇川剧俱乐部汇报材料中称,他们刚演唱了小报上的川剧《武家坡》和《打宗封阁》等折戏呢!

      通庙堂,专家爱:所谓“庙堂”,业内均知是指咱们的首都北京。《川剧与观众》在京的影响不小,可谓小报大观。2010年12月11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宜宾市委和筠连县委联合打造的原创大型川剧《槐花几时开》在宜宾首演后,举行了有北京、四川、成都等地专家、学者、教授参加的研讨会上,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全国重点剧目指导小组副组长康式昭,均在发言时讲的第一句话为:“我是从《川剧与观众》报上得知《槐》剧创演情况的……。”使在场的省、市媒体记者、编辑惊叹不已。

      此外,纵观近十余年的《川剧与观众》获悉:北京的不少全国资深戏剧(戏曲)名家,如原文化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人民戏剧》主编、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主编、戏剧理论家郭汉城等都曾赐稿小报;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主编、戏剧评论家陈培仲,从2005年至2012年竟为小报赐稿6篇之多,内容涉及编、导、演艺术及人物评介等。

      更有甚者的是:原文化部党组成员、艺术司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曲润海,多年来更是眷顾有加,从2009年至2015年间,几乎每年新春之际,都要为小报赠墨宝一幅,表达对川剧的挚爱之情。如2009年的牛年大吉曰:“我非川人,甚爱川戏。夸张精神,辛辣怪异。品到妙处,开心得意”。2015年的羊年大快曰:“迎吉年,喜洋洋;看场川剧神采扬。踢个慧眼变了脸,藏起刀来采花香。天真娃娃学玩友,高声歌唱道高腔”。他还对业内人士宣传说:“四川有一份报纸,叫《川剧与观众》,办得好,既专业化又大众化……。

      综上简述,小报不小,小可见大。它不仅显现出小报纸,大情怀,小角度,大视野之时代特征,且涵养着川剧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愿更上一层楼,越办越好。最后,择笔者曾为小报20年庆贺词中的几句作结。词曰:报虽小内容丰满,报虽小风姿万千;报虽小雅俗共鉴,报虽小信息满篇;报虽小图文并展,报虽小作者面宽;报虽小真知灼见,报虽小洋洋大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2-1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125841v72nprnl44p0v7sz.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