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367|评论: 1

[交流共享] 【往事】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记一代川剧旦角邓先树(雅安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记一代川剧旦角邓先树


来源:雅安日报



11月26日,由市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孙盛辅和川剧表演艺术家邓先树文艺座谈会”在张家山柯培德故居举行。
邓先树,是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1950年后,他在原雅安川剧团任副团长,为青年演员导演了《碧波红莲》、《和亲记》、《金沙江畔》等剧目,还排练了大批传统折戏,为培养川剧接班人作出了贡献。
当时,雅安的川剧在中国西部独树一帜,出了不少大腕和名角。
“青衣”邓先树、“武生”彭海清、“丑角”王国仁、“花旦”邓学莲……
邓学莲从小就跟着胞兄邓先树一起唱川剧,后来在雅安定居,也成为了原雅安川剧团的著名“花旦”。
拜大师学艺得真传 变得越来越有名气
邓先树,成都人,1928年出生。他父亲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木雕大师,受父亲的各种古代和近代人物形象的感染,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邓先树的父亲早逝,母亲考虑到家庭情况,让邓先树学门手艺。根据邓先树的意愿,她将邓先树送到当时四川扬琴艺术大师李德才门下学艺。
李德才见他扮相、身材、嗓音非常出众,觉得“学扬琴不如学演戏”,于是将邓先树推荐到当时川剧大师阳友鹤处学习。
阳友鹤喜出望外,但由于曾对川剧大师周慕莲有个代为物色学徒的承诺,便忍痛割爱,将邓先树送到周慕莲门下学习。被誉为“表情种子”的川剧艺术大师周慕莲见到邓先树后,也很高兴,将邓先树收为徒弟,并为其取名为“青莲”。
那时,邓先树才9岁。
这个“阳友鹤义让高徒”的故事,也在梨园界传为佳话。
在周慕莲家中,邓先树与恩师朝夕相处,深受熏陶。师父训练严格、精心指导;徒弟刻苦钻研,深得周派艺术真传。
在周老师的严格训练下,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美的身段,先后学习了《八郎回营》、《花仙剑》、《情探》等戏。
几个月后,邓先树与师兄仕莲搭档登台演出《情探》,一鸣惊人。
12岁时,邓先树就离开恩师到重庆唱戏。在当时重庆的戏剧界初露头角。他的戏剧功底,也让他名扬山城。随后,他又到四川东、南一带与其他戏班流动搭班,渐渐变得越来越有名气。
邓先先在“跑摊”生涯中,博采众长,从各名家身上学艺,并向鼓师、琴师、甚至是打杂师求教,以拓宽戏路,提高技艺。
1945年,他回到成都后,在当时成都的“悦来”、“成都大戏院”等地方献艺,后辗转于川西、川北各地,足迹遍及四川。
川剧男旦“小花腔” 用心钻研善学活用
“侧身低头眼看裙(闺门旦),步步猜疑处处惊(鬼狐旦),七分灵巧三分笑(花旦),垮嘴瞪睛直挺身(泼辣旦)”。在雅安川剧表演爱好者中,有很多人还记得邓先树的这四句话。
川剧旦角有好几个类别,邓先树用四句话就把川剧常用的旦角分行的演技特征进行高度概括。
他的这四句话,也成为很多川剧表演爱好者在学习旦角时必须掌握的内容。
邓先树扮相俊俏,川剧要求的“四功三法”基础扎实,嗓音清脆明亮,表演细腻生动,身段边式优美,唱腔婉转动听。
他的小腔别具韵味,在同行中有“小花腔”之美誉。
他的戏路宽广,青衣花衫俱佳。
喜欢戏剧的朋友们都知道,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男旦,就是戏曲里男扮女装、男唱女腔的角色。邓先树选择了川剧男旦这一表演艺术。
他无论讲口、唱腔、尾音不带男声的先档口,堪称声、色、艺俱全。
邓先树演戏时,善于掌握戏曲舞台体验的特殊规律,他运用“钻进去跳出来”的演剧原理,力求“思想线、动作线、情绪线”三线不断,有头绪、有起伏地层层推进。
在邓先树四十多年演戏生涯中,他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异的妇女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打神》、《情探》、《别宫出征》、《红梅阁》、《花仙剑》、《思凡》、《白邙山》等剧,很受广大戏迷喜欢。
1949年后,新社会为邓先树施展才华开辟了广阔天地。
1953年,由名丑王国仁整理编导的传统戏《金霞配》在西昌排演时,由邓先树饰霞姑,王国仁演龟相,邓学莲演红儿。原西康省委宣传部部长李亚群看后热情地鼓励说:“京剧不能不看《打京枝》(雅安京剧团排演),川剧不能不看《金霞配》。”
1952年,邓先树作为西康省唯一代表赶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6年,他又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举办的首届戏曲演员讲习会。
这些活动,使他打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受到演戏的启迪。
邓先树是个禀性执着善于用心钻研的艺术家。他在观戏时,学习兄弟剧种的长处,兼收并蓄,在电影、说剧、歌舞蹈和曲艺中汲取精华,融会贯通。
他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不停地充实自己,也为丰富川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改革创新,打下了基础。
探索戏曲导演艺术 继承发展川剧精粹
“一看二想三分析,四作笔记五布局,六写七讲八交底,九走线子十鉴别”,这是邓先树总结归纳的戏曲导演的全部程序。
此外,他还用“细、灵、稳、准”四个字和“导演必须细,细中才有戏,抓住情和理,再用技与艺”四句话,概括了戏曲导演的方法和手法。
这些理论,见于他所著作的《戏曲导演不得而知浅谈》中。
邓先树不仅是一名出类拔萃的戏剧演员,也是一位出色的导演。邓先树在探索戏曲导演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1950年后,邓先树到雅安任原雅安川剧团副团长。
1959年,国庆十周年,由雅安、南充、成都、乐至四地组成的联合川剧团,在成都接待外宾演出的《碧波红莲》,就由邓先树担任总导演。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他导演了《碧波红莲》、《和亲记》、《金沙江畔》、《帮亲人》等一批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
如今,这些戏剧被业界称为“载入史册的优秀剧目”。
1975年,邓先树从雅安调到省川剧院《杜鹃山》剧组任导演,同时在省川剧学校广传周门技艺。他曾先后到贵州、上海、南京、浙江等地讲学。他的学生还记得,他讲学的特点是即兴表演。1980年,他执教于全国舞蹈训练班。
“听邓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艺术享受。”邓学莲还记得哥哥的学生对听课的评价。
邓先树还整理汇编了大量的川剧表演程式套子和各种身段组合等辅助教材。
在教学生涯中,他在川剧和舞蹈艺术教育以及外省进行艺术交流的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深受戏曲界和兄弟艺术院校的推崇和欢迎。
“我与胞兄曾同台演出,我受他的影响最深!”在纪念会上,邓先树的胞妹,今年85岁的邓学莲回忆说,“可惜正当他在戏曲事业上大有作为时,不幸早逝,实为川剧艺术事业一大损失。”
邓先树历任原西康文工团第三队业务主任,原雅安川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剧协理事。他的主要生平事迹也收入《天府之花》、《川剧词典》、《川剧群星》、《川剧志》、《雅安地区戏曲志》等书中。
当天,与会的很多川剧表演爱好者称赞邓先树一生为川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对川剧旦角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记者 黄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学艺的岁月—忆雅安地区文艺训练班



【 2012-09-12 16:59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编前语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曾是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文艺形式,在电视、电影、互联网还不发达的40年前,京剧、川剧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剧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对文艺的需求。而戏曲演员,也备受追捧,堪比今天的明星大腕。
  本文以戏曲学员的视觉,展示了那个年代,雅安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们鲜为人知的生活。
  1972年七八月间,来自全区8个县的50余名十来岁的少年,背着被盖卷,手持雅安地委组织部介绍信,到雅安京剧团报到,参加地区文教局组织的“雅安地区文艺训练班”。往事如烟,世事变迁,40年过去,当年翩翩少年今日已知天命,大多霜染青丝,有的已然作古。然而,学员队的生活,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


  学员

  这批学员中,分为京班和川班。京班,即为京剧班,有30人,其中演员队学员22人,乐队学员8人。川班,即为川剧班,有学员20人。这批学员集中了雅安各在校生中的文艺尖子。学员年龄普遍偏小,有时还要尿床。
  8名乐器演奏学员,是专为适应雅安京剧团排演样板戏特招的。传统的京剧伴奏,只需“三大件”,京胡、京二胡、三弦和打击乐,在样板戏占据主要戏剧舞台的年代,这样的设备配置显然在政治上落伍了。当时雅安川剧团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备的器乐演奏能力,雅安京剧团在这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乐队除了三大件、打击乐,仅有一把二胡、一把大提琴和一把月琴,演出时月琴经常不是断弦就是跑调,大提琴手由出纳兼任。8名乐器演奏学员,当然成了京剧团的宝贝儿。
  这批学员除去在专业上各有所长,身份还颇为特殊。上世纪70年代初,要找个正式工作相当困难。学员期间,学校管饭,发放日常生活用具,还有生活补助。三个月后,进入现在叫“公务员”的序列,行政级别22级,月薪21.5元,级别三年一跳。在那个大米一角三分八1斤的年代,这些待遇令人眼红。这帮俊男靓女,还常常穿着统一的服装,成群结队去逛街,一时成为雅安城里的一道风景。


  练功

  学员报到的第二天,便开始了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跑圆场”、“拿鼎”、“下腰”、“压腿”是第一堂课。
  “跑圆场”,是学员踩着老师敲着的鼓点,按照规定的步伐,围着舞台匀速奔跑。一般是跑两节,每节20圈。第一节叫舒展筋骨,速度不快勉强能应付。第二节,鼓点一阵紧似一阵,跑得大家两腿发软、脸色发青,老师手里还拿着一根竹板,见谁稍微跑慢了一点,照着屁股上“啪”就是一板子。为了躲避板子,只得咬牙加快步伐。两节圆场跑下来,黏黏的唾液掉在嘴边都没劲吐出来,任其亮晶晶地挂着。
  “拿鼎”,是把大活人来个180°倒挂,两手着地,头朝下,双脚搭在墙上,民间叫“扯到立”。刚开始时不得要领,由老师扶着上墙,时限5分钟。几十秒后,人体血液倒灌,全部集中到头部,两只眼珠仿佛要被挤出来,金星四溅,天晕地旋,也不知道该怎样下来,两手一软,头便脆生生地杵在水泥地上,发出悦耳的响声,一摸,起包了。
  “下腰”,相比其他项目似乎要轻松许多。一根长条木凳,一米高,十来公分宽,弧面,人躺在上面,一个老师负责双腿,一个老师负责双肩,两边一起用力往中间挤压,只听一声惨叫,如此这般,反复数次,人从板凳上下来后基本变形,一脸恐怖。
  “压腿”,是所有基本功训练里最残忍的一课。首先,由学员自己把脚后跟放在桌子上,与人体成90°,然后把一个几十斤重的铁块用绳子系住,挂在膝盖上,头部要努力向脚尖处够,钻心的痛,但尚在可控范围,趁老师不注意,可以往回松一点。接着,每个人要挨个躺在地毯上,一个老师压住一只腿,另一个老师用肩扛起另一只腿,双手捧着膝盖,把腿向躺着的人头部压去,练功场内顿时响起一阵又一阵嘶声裂肺的嚎叫。


  师父

  在那个年代,管师父叫老师,叫师父是犯忌的,属于“四旧”。三年多时间里,许多老一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老前辈参加过学员队的教学辅导。他们的人品、艺德和精湛的表演功底,以及趣味横生的人生传闻,都给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孙盛辅(1909—1983),著名京剧老生演员。1949年随部队进驻雅安。1952年,所在文工队转业地方,并组建成西康省文工三队,实为西康省京剧团班底,任副团长。他不仅演技高超,而且为人也很好。无论是几十岁的老人,还是几岁的孩童,都喜欢和他交往、说笑,人缘特好。那时他的牙已经掉光了,满口假牙,说话、唱戏稍不留神,牙就掉下来了,有时他故意退出假牙吓唬和他逗玩的孩子。记得当时他是剧团工资最高的,每月有几百块吧,爱抽好烟,喝好酒。团里的年轻人喜欢在他那里蹭支烟抽,他从不拒绝,还要亲自点燃才递给对方,美其名曰“头口烟,二道茶”。
  吕慧春,江南著名吕家班子弟,京剧武生名家。“康春剧团”创始人,算是艺术家下海经商的师爷吧。他天生一副又宽又亮的好嗓子,个头显矮,脸也不大,但有一双大而有神且训练有素的眼睛,扮出戏来,扮什么像什么。吕老师的武功也甚是了得,可以在一张饭桌上连翻几十个“小翻”。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扮演的悟空,活灵活现,十分传神,有美猴王之称。学员队进团时,他快70岁了,每天必到练功场指导。一天他看见一位学员老是翻不好“虎跳”跟斗,于是脱了外套就去示范,结果两手一软,摔倒在舞台上,全场惊吓。
  胡寿康,四川大邑人。“康春剧团”创始人,鼓点儿敲得四平八稳。平常很少说话,从不和人争执,非常和善。人很胖,长得慈眉善目。
  张文戎,人称张花脸。张老师块头挺大,有200多斤,据他说一顿可以吃掉一只五斤多的母鸡。
  在老师们中间,还有范少康、王洪春、马子豪、历晓华、张鹤、高福春、梁洪瑞等等,他们都为培养京剧接班人倾注了大量心血。40年过去了,老师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远走他乡,但他们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容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乡。他们的品质、艺德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高歌
  (雅安日报)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