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学艺的岁月—忆雅安地区文艺训练班
【 2012-09-12 16:59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编前语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曾是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文艺形式,在电视、电影、互联网还不发达的40年前,京剧、川剧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剧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对文艺的需求。而戏曲演员,也备受追捧,堪比今天的明星大腕。
本文以戏曲学员的视觉,展示了那个年代,雅安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们鲜为人知的生活。
1972年七八月间,来自全区8个县的50余名十来岁的少年,背着被盖卷,手持雅安地委组织部介绍信,到雅安京剧团报到,参加地区文教局组织的“雅安地区文艺训练班”。往事如烟,世事变迁,40年过去,当年翩翩少年今日已知天命,大多霜染青丝,有的已然作古。然而,学员队的生活,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
学员
这批学员中,分为京班和川班。京班,即为京剧班,有30人,其中演员队学员22人,乐队学员8人。川班,即为川剧班,有学员20人。这批学员集中了雅安各在校生中的文艺尖子。学员年龄普遍偏小,有时还要尿床。
8名乐器演奏学员,是专为适应雅安京剧团排演样板戏特招的。传统的京剧伴奏,只需“三大件”,京胡、京二胡、三弦和打击乐,在样板戏占据主要戏剧舞台的年代,这样的设备配置显然在政治上落伍了。当时雅安川剧团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备的器乐演奏能力,雅安京剧团在这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乐队除了三大件、打击乐,仅有一把二胡、一把大提琴和一把月琴,演出时月琴经常不是断弦就是跑调,大提琴手由出纳兼任。8名乐器演奏学员,当然成了京剧团的宝贝儿。
这批学员除去在专业上各有所长,身份还颇为特殊。上世纪70年代初,要找个正式工作相当困难。学员期间,学校管饭,发放日常生活用具,还有生活补助。三个月后,进入现在叫“公务员”的序列,行政级别22级,月薪21.5元,级别三年一跳。在那个大米一角三分八1斤的年代,这些待遇令人眼红。这帮俊男靓女,还常常穿着统一的服装,成群结队去逛街,一时成为雅安城里的一道风景。
练功
学员报到的第二天,便开始了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跑圆场”、“拿鼎”、“下腰”、“压腿”是第一堂课。
“跑圆场”,是学员踩着老师敲着的鼓点,按照规定的步伐,围着舞台匀速奔跑。一般是跑两节,每节20圈。第一节叫舒展筋骨,速度不快勉强能应付。第二节,鼓点一阵紧似一阵,跑得大家两腿发软、脸色发青,老师手里还拿着一根竹板,见谁稍微跑慢了一点,照着屁股上“啪”就是一板子。为了躲避板子,只得咬牙加快步伐。两节圆场跑下来,黏黏的唾液掉在嘴边都没劲吐出来,任其亮晶晶地挂着。
“拿鼎”,是把大活人来个180°倒挂,两手着地,头朝下,双脚搭在墙上,民间叫“扯到立”。刚开始时不得要领,由老师扶着上墙,时限5分钟。几十秒后,人体血液倒灌,全部集中到头部,两只眼珠仿佛要被挤出来,金星四溅,天晕地旋,也不知道该怎样下来,两手一软,头便脆生生地杵在水泥地上,发出悦耳的响声,一摸,起包了。
“下腰”,相比其他项目似乎要轻松许多。一根长条木凳,一米高,十来公分宽,弧面,人躺在上面,一个老师负责双腿,一个老师负责双肩,两边一起用力往中间挤压,只听一声惨叫,如此这般,反复数次,人从板凳上下来后基本变形,一脸恐怖。
“压腿”,是所有基本功训练里最残忍的一课。首先,由学员自己把脚后跟放在桌子上,与人体成90°,然后把一个几十斤重的铁块用绳子系住,挂在膝盖上,头部要努力向脚尖处够,钻心的痛,但尚在可控范围,趁老师不注意,可以往回松一点。接着,每个人要挨个躺在地毯上,一个老师压住一只腿,另一个老师用肩扛起另一只腿,双手捧着膝盖,把腿向躺着的人头部压去,练功场内顿时响起一阵又一阵嘶声裂肺的嚎叫。
师父
在那个年代,管师父叫老师,叫师父是犯忌的,属于“四旧”。三年多时间里,许多老一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老前辈参加过学员队的教学辅导。他们的人品、艺德和精湛的表演功底,以及趣味横生的人生传闻,都给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孙盛辅(1909—1983),著名京剧老生演员。1949年随部队进驻雅安。1952年,所在文工队转业地方,并组建成西康省文工三队,实为西康省京剧团班底,任副团长。他不仅演技高超,而且为人也很好。无论是几十岁的老人,还是几岁的孩童,都喜欢和他交往、说笑,人缘特好。那时他的牙已经掉光了,满口假牙,说话、唱戏稍不留神,牙就掉下来了,有时他故意退出假牙吓唬和他逗玩的孩子。记得当时他是剧团工资最高的,每月有几百块吧,爱抽好烟,喝好酒。团里的年轻人喜欢在他那里蹭支烟抽,他从不拒绝,还要亲自点燃才递给对方,美其名曰“头口烟,二道茶”。
吕慧春,江南著名吕家班子弟,京剧武生名家。“康春剧团”创始人,算是艺术家下海经商的师爷吧。他天生一副又宽又亮的好嗓子,个头显矮,脸也不大,但有一双大而有神且训练有素的眼睛,扮出戏来,扮什么像什么。吕老师的武功也甚是了得,可以在一张饭桌上连翻几十个“小翻”。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扮演的悟空,活灵活现,十分传神,有美猴王之称。学员队进团时,他快70岁了,每天必到练功场指导。一天他看见一位学员老是翻不好“虎跳”跟斗,于是脱了外套就去示范,结果两手一软,摔倒在舞台上,全场惊吓。
胡寿康,四川大邑人。“康春剧团”创始人,鼓点儿敲得四平八稳。平常很少说话,从不和人争执,非常和善。人很胖,长得慈眉善目。
张文戎,人称张花脸。张老师块头挺大,有200多斤,据他说一顿可以吃掉一只五斤多的母鸡。
在老师们中间,还有范少康、王洪春、马子豪、历晓华、张鹤、高福春、梁洪瑞等等,他们都为培养京剧接班人倾注了大量心血。40年过去了,老师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远走他乡,但他们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容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乡。他们的品质、艺德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高歌
(雅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