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蛴蟆节”想到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时间的荏苒光影里,来自民间,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以其鲜活的底蕴和蓬勃的生机得以延续和发展,成长为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但由于某些原因,有的民俗文化被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被摒弃,有的民俗文化走向衰落被遗忘。挖掘、弘扬民俗文化,时不我待。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目,在嘉陵、顺庆、西充、南部较为盛行,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据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唱民谣,扎灯笼、送走象征瘟神的蛴蟆,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儿时印象中的蛴蟆节永远烙印在脑海: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点燃自制的“蛴蟆灯”,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到了桥头,祭祀完毕,人们把“蛴蟆灯”插入土中或者放入河里。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像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气势十分壮观。村里的小孩要去竹林里找到一根高高的嫩竹,铆起劲地摇,越摇得响预示着来年就长得越高、运气就越好。大家还唱起民谣:“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甚至被毁。岁月的更迭、加上人为原因,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正在一天天的离我们而去。我建议:一是县志办、县文化馆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研究组织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障经费,加大对我县民俗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开发。西充还有许多民俗传统文化,如祥龙的板凳龙等,都亟需加以发扬。二是大力加强民间艺人保护工作,访问、查找、挖掘民间艺人,让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享受一定的生活待遇,确保民俗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