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率先试点的了“类住宅”调控新政,此次的整治包括,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销售、验收各环节进行分类整治,并制定了具体整改细则。同时这个新政也将商住项目门槛提高了。
商住紧箍咒,部分项目入市计划被打乱
2016年全年,上海土地市场卖出的87宗土地中,商办地为49宗,1441亿元卖地收入中,商办地贡献了372亿元。去年以来,在住宅市场的多轮调控之下,不在限购限贷范围的“类住宅”产品,被开发商主推,成交量也开始走高。
然而随着1月初上海叫停百余商住类住宅项目之后,类住宅监管闸门也越拧越紧。
事实上,“类住宅”的地块性质并非宅地,而是开发商在商办属性的土地上建造的有居住功能的“擦边球”产品,其产权多为40、50年,房间内通常不允许通煤气,水电非民用标准,按照商业标准计费。
日前上海市高层此前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类住宅”项目在土地性质、使用年限、水电气配套和使用价格、居住人员落户和子女就学以及房屋交易的税率等方面,都和普通商品住宅有明显的区别。现在一些“类住宅”的乱象,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间接抬高了工业用地和其他商业用地的价格,对这一类问题必须予以清理整顿和规范。
由此,上海多个具备住宅属性的商住项目的入市计划或将搁浅。部分项目的营销中心已经闭门谢客。
商住去化周期将拉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上海存量面积虽然仅有733万平方米,但市场去化速度由去年9月份之前的月均120万平方米,降低到目前的不到60万平方米,甚至更低。单周的平均交易量已经降低至10万平方米/周,这个量是2014年年中上海楼市调整期的交易量。
同时,上海商品住宅的市场去化周期也由去年9月份之前的5个月左右回升到目前的11~12个月左右。预计,随着交易量持续走低与预售许可证加快审批,今年6月份左右,上海商品住宅市场去化周期有可能回升至15个月以上。
“上海这次‘类住宅’的整治行动,主要是防止住宅地产调控政策的‘侧漏’,真正掌控调控的效果和数据分析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业内人士提到,“全国住宅市场的调控基调都是‘用来住的’,而类住宅产品的投资投机属性明显,不符合当前的政策。”shzyqiyu88
来源于:中国经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