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 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 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 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 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 一亩三分地,这便是 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 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 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 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 二月二, 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 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 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 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