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扶镇:
错位发展 3年常住人口增长近3倍
沿着212国道驶往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路边能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广告牌:西充展登服饰有限公司、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它们背后,是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的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多扶镇的热闹,是这几年的事。这个川北小镇,就在2011年还只有约1.8万人。而如今常住人口逾4.8万人。“原来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很多又回来了。”多扶镇党委书记杨春林说,3年间小镇吸纳转移人口能力的提升,实实在在。
3年人口增长近3倍,这座被纳入全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的小镇,是如何做到的?
3年间人口增速快于过去10年
西充县多扶镇离南充市区很近。有驾驶员形容说,路况好时,“踩一脚油门”就到了。但在以前,这种距离上的便利,对小镇反而是一种“负担”。
“镇上居民只要买上百元钱的东西,都要赶公交车到南充买;请客吃饭就更要去南充了。本镇人挣了钱,首选在县城买房!”多扶镇中心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仍能回忆起当时的冷清。
和邻近的南充市、西充县城相比,小镇基础设施差,又缺乏现代产业支撑。这种城乡间的差距,让很多镇上居民选择了离开——上世纪90年代有7000多人,到2011年全镇也不过1.8万余人,10余年间人口增长不到三倍。
然而在最近3年,小镇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过去10年:截至2013年,多扶镇辖129个村民小组、15个居民小组,幅员34.87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小城镇常住人口逾4.8万人。
精准定位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
常住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多扶镇距西充县城7公里、南充市区16公里,到成都也仅1.5小时车程,仍有市场、交通的潜在优势。在南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多扶镇需要的是自身精准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做西充县的经济“副中心”、南充市的“后花园”,与周边城市实现错位发展。
为确保定位准确,多扶镇请来专家“号脉”。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完成控制性详规,高起点编制镇内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规划;今年又先后聘请中规院和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创新驱动试验区24平方公里的前期规划。建设西充县的经济“副中心”,多扶镇充分利用其连接南充、成都乃至广元、重庆等市场的区位优势,在市、县支持下成立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如今园区内已有台湾富联、江苏通光、九天真空、江苏旷达等43家企业,年产值达80亿余元,安置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
同时,西充县委、县政府精准定位,立足西充文化内涵和多扶自然资源禀赋,建设多福古镇、凤凰山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等文化旅游项目以及华严圣景、川北医学院医学中心、川北游乐场等大型文化旅游养生项目。同时引入10余家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修建商品房面积32.5万平方米,引得南充市民也纷纷来买房,“离市区10多分钟车程,房价便宜一半,当然划算!”
“软硬件”支撑小镇发展抓住机遇
小城镇要实现错位发展,需要硬件支撑——急需弥补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领域的“短板”。为此,在市、县政策扶持下,多扶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国道212线穿境而过,广南高速公路西充东出口位于该镇城区,镇内20余条街道,全部油路化和水泥硬化;同时新建滨河道路5.7公里,铺设管网11.4公里,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人民医院多扶新区医院,设立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为工业园区培养人才……仅2013年1-9月,该镇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
强化硬件的同时,多扶镇也坚持提升软件——机制创新,设立多扶片区专家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镇上重大项目的实施,可直接经由两个委员会开会讨论解决,而无需经县一级研讨,这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加快了项目审批过程。小镇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县里创新机制。西充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一级的“镇村规划建设工作局”,并配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负责编制场镇总体规划和技术性导则,制订各项规范性文件等,同时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小镇自主性。
对于未来,多扶镇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到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城镇化水平突破70%以上。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小城镇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小镇名片】
多扶镇
多扶镇位于西充县东南部和南充市顺庆区交界处,距南充市中心城区约16公里,镇域面积34.87平方公里,共辖1个居委会、17个村、4个居民小组、138个村民小组。多扶镇建成区面积现已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人,建成区面积和场镇人口排名全县(除县城城关镇)第一。目前已形成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县域重点发展的副中心。小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拥有由国道212线、兰海高速出口以及其他县级公路构成的对外交通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