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除夕之夜,云南镇雄县15岁留守少年小龙(化名)没有去看满天璀璨的烟火,也没有跟家人互诉衷肠话新年,而是决绝地喝农药自杀了,自杀的原因令人心痛!“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没有!别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我却只有在阴暗的阳光里度过……”“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这些是小龙留在世间最后的话语。(2月3日《春城晚报》) 15岁,自杀,除夕夜……每一个字眼都是这么的令人触目惊心,扼腕叹息。除夕之夜,万家灯火,普天同庆,然而当我们阖家团聚辞旧迎新时,在离我们千里之远的地方,一个年轻的生命悄然离世,将自己的人生永远留在了2016年的冬天。当节日的气氛还未散尽,小龙的悲剧再一次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关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15岁留守少年自杀,剖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二则是小龙事件存在的特殊性:其父不仅未能给小龙提供健全和谐的家庭氛围,反而脾气暴躁,时常把自己的怒火撒在小龙身上,而正值青春期的小龙则自尊心和逆反心较强,导致父子关系一直很紧张。物质生活的贫瘠,成长的孤独,父母的不理解,或许与父亲的一次争吵成为压垮小龙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小龙在遗书中写下“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我的死是你造成的,与其他人无关”时,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绝望! 第一是几乎所有留守儿童都面临的共性问题: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缺乏交流;留守儿童常常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而年迈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则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父母角色的严重缺失,孩子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关怀与温暖,不仅不利于学习进步、个人成长,同时较易滋生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2015年07月以来,留守儿童正成流浪儿童新来源,或被操纵走向犯罪。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自杀事件的不断爆出一次次地撞击着我们的神经,“贵州4名留守儿童死亡,疑似集体喝农药自杀”“9岁留守儿童自杀,之前得知妈妈又不回家过年了”“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曾渴望得到一盏台灯”……他们本该是祖国的花朵,却因家庭温暖的缺失而过早夭折。2006年至2015年10年期间里,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等四种类型。2010年之后,我国社会进入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的高发期,其中2015年为43起,达到顶峰。笔者尝试在百度搜索了“留守儿童自杀”词条,搜索结果竟高达125万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绝不能只能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共同面对与解决。 首先,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呼吁家长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给予我们的孩子更多的关怀与关注。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多回家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如果回家困难,也请定期给家里打个电话,让孩子听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我们的孩子不是橱窗里精致的玩偶,不是只需用华美的衣饰装扮起来即可。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优渥的物质条件相比,他们更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如果家长因工作而耽误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岂非本末倒置? 其次,除了将孩子无奈地留在家乡,父母也可尝试将孩子带在身边。在外打拼的日子虽然不易,但一家人的团聚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当然,让留守儿童回归父母身边,不是一朝一夕即可达成的目标,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比如,创办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孩子“入学难”问题,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踏上统一的教育起跑线;提供廉租房服务、提供租房补贴,解决“住房难”问题。 总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任重而道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够让这些被留守的孩子们感受到家庭与社会的温暖,让他们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更加幸福、快乐、自由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