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859|评论: 29

春天了,有兴趣的朋友来谈谈诗歌与远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5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诗碎语


文/三巴浪子

       近来身边朋友很热心于讨论诗,言辞中很有唐吉诃德的精神,态度近乎呵责当代一些主流诗刊、一线诗人的作品,大意差不离就是“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这个伟大的命题。对于高尚的诗,这里笔者不敢妄自尊大大发歪言,也不甘妄自菲薄沉默不语。忧心而发,随意而表,略谈一点鄙人的砖言砖语。

      这里仅仅探讨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诗歌。请原谅,我们看惯了大中华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对于外国的大鼻子大眼睛有点与生俱来审美差异性。

       世间万事万物,当我们面对时不知所措了,往往需要从历史中去找到智慧,所以中国有本史书叫《资治通鉴》,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次的复古运动。当然,新生的麦苗一定不是去年的麦苗,形似而神不似了,个中道理请稍等就来。

       诗歌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她的历史是从“哼唷”开始的,也就是说“抒情”是诗歌的最核心元素。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都是人类的固有情结,感之于心,自然发之于外,这些具有社会属性的口语或书面语的物理声音,毫无疑问是诗歌的原点。

      事实上,《诗经》就是一些好事者去民间观民风把一些好听的、流传较广的民歌记录下来,作为最有价值的《风》而留存至今。《风》中四言为主的诗句往往都是风雅颂赋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看起来脱离了诗的原生态浅表层面。

      当后来有了屈原,如同古典小说有了吴承恩,诗歌主流不再是民间集体创作了,加入了士大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在文辞中融入香草美人之类意象表情达意,句式开始参差舒展,形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诗歌的原始核心“抒情”依旧强大,不然不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情语。

      再后来,有了“迢迢牵牛星”这样形式固定五言诗,有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等风骨,都没有摆脱“歌以咏志”这样的主旋律。直至盛唐,尽管形式上出现了“宫体诗”乃至律、绝,始终没有丢失“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现实主义抒情主脉。后来的后来,古体诗而言,那就统统都是望其项背的学习复古了。

      这里拉拉杂杂说了这些,主要是想陈清笔者的观点,诗歌的核心价值是抒情,其余诸如叙事阐理等等都是其外延。接下来,如何抒好情,就是笔者想谈到的什么样的诗歌看来是好的诗了。

      诗歌的抒情,从古至今的思路往往有具体的教条。那就是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情,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些,但是这些套路并非我爱。笔者一直以为,诗歌必须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是真我的感受或观感,反映的是我世界,不是什么时代的概括,是高于生活之类的论调,否则,就不是诗歌,是小说其他类的了。因为个人生活在时代,自然而然就有时代特征的情愫,个人的自然就是时代的,个人的瞳孔世界合起来才是多彩的世界本原,非要上升为家国,可能有点伪伟大。

      诗歌的抒情,上下求索其套路无非只有两条。一是直接,二是间接。这两条路本没有啥优劣,如同我们说话的婉言和直言,对啥人事就说啥话。不能说有的诗直白就不好,比如爱情诗,爱就要大声喊出来,爱祖国等等也是一样的,如果含蓄了委婉了,说不定有的一般智商的就感悟不到,起不到唤醒和感染的教化功能。当然一般还是比较推崇含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处世风格,反映到诗歌里,有了比兴这些,也是正常不过。现在有些刊物很喜欢陶渊明的风格,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下面会简单分析一下。

       诗歌的抒情,到底如何抒发最有情怀呢?不管是今天的桃花体还是梨花体,甚或口语体,更甚身体写作,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在于如何让情感共鸣,并把情感口耳传递出去。说白了,就是诗歌要学白居易能够给老太婆听,像新闻一样浅显地传播,像传说一样有意蕴地传播。实在不行,浩浩鸿篇里至少应该有一两句,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之类让别人记住流传。否则,就可能昙花一现,行不远也。

      上面阐明了诗观,试着自相矛盾来看看当下的诗坛。笔者最近才读了有限的一些诗,没有勇气举具体的例子,因为鄙人水平和地位有远远没有达到哗众取宠和担当唇枪舌剑的磨心子的分量级上。总而言之,感觉是当代新诗抒情性欠缺,缺乏诗歌应有的鼓动性、号召力,韵律不优美,主旨欠崇高,过于个人化,小众化,技巧化,贵族化,很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写作,贴近生活而不贴近读者,耽误了这个纷纭烦嚣的时代。
笔者曾翻过一本诗刊,整版的多是口语类的现实题材,很有点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中有真意”的风格。个人以为这些诗歌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觉得语言浅白,零碎,修辞泛滥,追求怪异的想像和联想,诗心隐晦,飘忽,需用点心思去琢磨留白,堪称淡而味蕴。但是,读完了,更像是分行的诗意散文,笔者收获了感动却没有收获记忆,没有找到一两句值得反复咏叹的章节,读就读了,可以扔了。

      其实,那么多的文学形式,为啥可以用散文表述的情结非要用分行的文段——诗歌来表达呢?从常识我们知道,诗歌是明珠,但也是文学的初级形式,她的表达应该固有很多的死角,请你不要争辩诗歌是万能的,啥都可以用诗歌的分行文字来表达,特别是不要举出《荷马史诗》之类吓人的作品,只要叙事为主了,他就不是真正的诗歌。如果这样,我们的生活或许可以只需要砍刀而毋须剪刀了。文学从源头诗歌走来,所以与时俱进有了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惟有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对象主要是情志的文学创作,我们才可以选用诗歌这种形式来承载,反之,其余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文体那是散文,如果非要叫诗,美其名曰散文诗吧。

     另外当下,古诗词、赋、韵体新诗等可谓百花齐放,大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之风,目前看不置可否最好。新文学一百多年了,像鲁迅等很多大家都在穷其一生探索,努力学习外国的技巧,重构我们的文学语言系统。如今走得远了,肯定是会有偏差的,激光都要散射嘛。有时候回头看看,回到原点思维,正本清源,来一个再出发,历史经验表面,古人什么“前七子”啊“后七子”的,都是这么琢磨着走过来的。

      不管怎么说,当下的文人们多题材、全形态、广领域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这里笔者主要是想提个醒。但凡作品要多写真善美,浮华之世贵清新脱俗,多难之秋贵慷慨之歌。切莫为了写诗而把散文裁成诗。文字贵在思想,价值在于传播,最贵口耳相传,诗人们一定要学习点传播学的知识,自觉运用媒体的视角实践文字,宁可有句无篇,也不要有篇无句,但可三年得好句,不可一日得三篇。还有外国的月亮其实不一定圆,借鉴别人的优点不一定是其长处,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根脉从未中断,斗转星移,纵然流浊而源清,历史上无数先贤仁人面对困惑,都是逆流而上找到创新和疗救的良方,今天这样一个盛世,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去观照未来,找到中国文学、中国诗歌的新气派。最后罗嗦强调,功夫在诗外,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大众,做一个时代的思想引领者,冷静抒写我们的世界观感吧!这是诗歌的使命所系,与诸君共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3-15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3_41:}

发表于 2017-3-1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写诗,个人觉得诗评家们不该给现代诗定那么多条条框框,特定什么具体的套路,题材,领域,(除了诸如征文比赛命题作业)。广厦也好,乡愁也好,不是所有人有意“为赋新词强说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拥有几亿流动人员农村人口大幅走向城市的泱泱大国,“愁”永远是共同的话题,情之所至。写的好不好在个人的才能,情感,心怀……无论形式,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我发现任何时代都有文人志士焦虑叹惜:我们现处的时代看不到生气、希望。当下的作品都不堪,没有大师的时代……唯读古人诗,唯惜故人师。

其实,好与坏,盛与衰何时不是春花秋月年年。


看过一些评论许多人把余秀华的成名归功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醒目的标题,认真读她的诗,会发现这是个天才的诗人: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

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


但是一定有一根稻草一次次打捞起我

一次次从我身体里掏出光亮,放在我眼前

让我安静的时候写诗

穷苦的时候流浪

让我对路过的人和灯持永恒之爱

让我总是在该掏出匕首的时候掏出花朵

让我在能够申辩的时候保持沉默


幸福如一片叶子含在嘴里

这个三月,走得小心翼翼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获取水分

并从一条经脉上

得到秋天的走向


想让我的一个短句穿过秋天的埋伏

天凉的时候,我怀抱紧张

回首,还会惊心

我不知道我身后的脚印

是否如一个酒杯

怀揣着月亮


我开始信任我的平凡,我的世俗

和一钱不值

我把一个句子放在山后长长的斜坡上

让叶子盖满它的身体

可是我不知道

哪一片叶子的泪光

会得到整个秋天的原谅


 楼主| 发表于 2017-3-23 10: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3-2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不懂诗歌,当然就不会写诗。但是诗歌有它自身的魅力,常常让我自觉或不自觉去阅读。应了那句老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自然是外行,只看诗外的东西,句子优美不优美,是否朗朗上口,像儿歌童谣之类的,我就喜欢一一看看我这水平,只在三岁年龄段。所以我读别人的诗歌,只能默默看,不敢言语,怕外行说内行话,让人笑话。但是时间久了,读的诗歌多一些,我就很郁闷,滋生出许多困惑来:现代许多诗,愈来愈晦涩难懂,弄不懂作者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诗意。
  
       我说过了,我不懂诗歌,对这种高雅艺术没有鉴赏能力,心里虽有疑问,但却不能提出一二分见解。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叫《现代诗非得晦涩难懂吗》说的正是我心中的困惑。作者是一位诗评家。说他在担任一次现代诗歌评审时,面对评委提供出来的50多首诗,居然没办法给它们打分,因为他颇伤脑筋,许多诗句晦涩难懂,他往往反复看好几遍,也无法揣摩透其文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诗意。如何去分辩孰优孰劣?
  
       看来我的疑问不是多余的,就连专家也感到困惑。文章还说,这种情况代表了一种普遍“晦涩”的诗风,而这种诗风也正成为大量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追求的美学趋向。难怪现在写诗的人,远远超过读诗的人。也难怪在各大书店或网络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中,绝对寻找不到现代诗集的踪影。我觉得,这不能仅仅从读者方面找原因,把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读者不识货,或时代环境等等因素使诗歌边缘化了,恐怕不是太客观。
  
  无论作文或写诗,最怕的是“装”,“装”深沉,“装”高雅,“装”得像个著名诗人或作家,乃至“装”得像个大师。我们一定要反思诗歌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以“晦涩难懂”来显示“玄奥深刻”;以“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上口”,现代诗怎么可能有什么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很难走向大众。
  
  最让我感动的是,文章还举例说明现代诗歌要通俗易懂的例子一一日本百岁女诗人柴田丰的一首小诗《请不要灰心呀!》只有短短几行,明白晓畅,而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
  
  我说/你不要唉声叹气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微风和阳光/并不偏心/梦/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看看我/也有过伤心往事/可我依然觉得/活着挺好//所以我说/你也不要伤心/不要气馁
  
  这首诗通俗得连小学生也一眼能看明白,为什么却能打动人的心呢?就是这些句子很平实,感情质朴而又晓畅明白。看来我的欣赏水平还没有错吗,通俗易懂,晓畅明白一一诗歌可以这样写:现代诗人应该这样写。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3-23 23:47
无论秦汉,不管唐宋,只要诗琅琅上口,让人一咏为快,我便认为是好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乘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我的祖国爱得深沉。诗以言志,歌以咏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诗飞进寻常百姓家,让每个季节都诗香四溢!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3-24 01:39
随意说诗,竟这么难!       随意写诗,就不这么难!功夫本在诗外,信手拈来也传神,何必掐断数根须苦吟!
发表于 2017-3-24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来吃瓜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蜀三 发表于 2017-3-16 14:33
不会写诗,个人觉得诗评家们不该给现代诗定那么多条条框框,特定什么具体的套路,题材,领域,(除了诸如征 ...

诗人某种程度就是社会的弃儿,他游离世俗之外,他看到了社会的疮疤和良心,然后他悲悯地吟唱,一如蜀三妹妹的诗歌,也同敢于睡男人的余秀华的诗歌,抒情,真挚的情,始终是渗透人心的法宝!感谢妹妹参与!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山人 发表于 2017-3-23 18:20
自己不懂诗歌,当然就不会写诗。但是诗歌有它自身的魅力,常常让我自觉或不自觉去阅读。应了那句老话, ...

晦涩,有时候就成为了高手、高明的标签。没办法,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有篇无句的诗歌,卖弄技巧的诗歌,我们拿生命来吟咏你的情感,共鸣我心呢?感谢彪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辣社区手机用户 发表于 2017-3-23 23:47
无论秦汉,不管唐宋,只要诗琅琅上口,让人一咏为快,我便认为是好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愿人长久 ...

上口,易懂,共鸣,扎根生活,强调抒情的音乐性、通俗性、普遍性,诚哉,然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一看名就是天生的诗人,朋友,瓜吃了吐出诗歌的种子吧!

发表于 2017-3-2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益怀: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編輯工作如同沙裡淘金﹙未必都是金,多數是銅鐵﹚,日常會面對大量瓦礫沙石,故閱文審稿之時,每有東坡之嘆。今天,就來說說一個編者對創作現狀的一點觀察吧。

文學的大敵是虛假,但很多人一下筆就露底,用假嗓子唱歌,非出自肺腑,情不真意不切,張口見喉,荒腔走板,甚者滿紙荒唐言。讀到這樣的文字,自然敗胃口,久而久之對編輯這個活計甚至產生厭倦之感。照理來說,沒有任何一位寫作人不想以真情實感打動人,而且每一個作家都想以真摯的文字贏得讀者。但弔詭的是,以真諡橹粮邷蕜t的事業,每每因虛假而被讀者唾棄。這是為甚麼?在筆者看來,因由大致有二,一是創作者本身的境界不高,找獠蛔悖莿撟鞯膭訖C不純。

有時候,讀到一些稿件,從文字能力來說並不弱,卻總是讓人感到缺少一種應有的文學品質,那就是坦盏奈男摹6械淖髡咭N自囿於一些陳腐的觀念或成見而不自知,要麼深陷一種過時的創作範式而無力自拔,更遑論創新突破。讀到這樣的文字,真像嚼到發霉的花生,掃興又倒胃口。

還有一類稿件的弊病,在於創作動機不純,以某種外在的寫作目的為出發點,從某種外在的道德觀或意識型態出發,持的是非文學的標準。須知,文學寫作是一種內在情思的噴發,展示的是一種生命層面的智慧,表逹的是一種人生經驗、真知灼見,而不是此一時彼一時的流俗觀念。

另有一些文稿則流於為文造情,蒼白貧血。我想這類作者大概患有「作家焦慮症」,或那耳喀索斯自戀症﹙narcissism﹚,為詩名、文名而焦慮,故而「為賦新詩強說愁」,他們的創作要麼為作而作,要麼裝模作樣,也都是極令人厭惡的文字。這類創作有一定的欺騙性,或者說用了障眼法,不容易被讀者識破。其實,他們的理路往往是「以學問為詩」,有知識而無情懷,缺乏鮮活的藝術色彩和力度,同樣是文字的膺品。

這些都是筆者在平時的閱讀中所觀察到的文學病象。有病的文風,有病的文壇。遺憾的是太多人不知道自己也是文學病人﹙當然,也可能包括筆者自己﹚。

這是個意見紛紜的時代﹙注意,是意見不是真理﹚,人人都急着表逹,且自以為真理在握。殊不知,往往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見解。早前,一個年輕詩作者發表了這樣的文字︰「靈魂有多麼純淨,作品就有多美」,這句話說得真好聽,相信沒有多少人會質疑。事實上,在微信朋友圈充斥着這樣的美言,都是耳熟能詳的高論。但是,筆者在此想問一句,這樣的表述有效嗎?我不知道世上有沒有純淨的靈魂,再說靈魂到甚麼程度是純淨的,又怎麼衡量。她的美言倒讓我想到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的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話說,年輕的漁夫愛上了美人魚,但美人魚卻認為他有靈魂而拒絕。年輕人為了得到她的肉體、她的愛,決定交出自己的靈魂,他找到神父表示寧願不要天堂,也要得到她的愛,結果遭到神父的訓斥並將他趕出教堂。苦惱的漁夫後來通過女巫放棄了自己的靈魂,而實現與美人魚結合的願望。後來靈魂不時來找漁夫,並以智慧、財富來引誘他,以回到他的身體中。漁夫並不為之所動,在他眼裡,智慧、財富都比不上愛的價值。後來,漁夫終於為找到世間美人的腳而動心,因為他想替美人魚找到與之匹配的雙足。靈魂終於得到機會回到他體內,並引領他遊歷不同的城市,幹下一件又一件的壞事,可以說無惡不做。最後,良心未泯的他決定回到美人魚的懷抱,但已回不去了,相反在海邊見到美人魚的屍體。漁夫的心碎了,葬身惡浪之中。這是一個關於愛與靈魂的絕佳寓言,意蘊豐富,讀者自可通過細讀品鑑其深意。在此,筆者想表明一點,王爾德對人性之善惡的理解,並非流於表面,而是深刻的洞察,道出靈魂的真相,所以他不是簡單地唱真善美的讚美詩。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與詩人之間的距離,靈魂與靈魂的距離。

我想,如果沒有對生命的深刻洞察,就不要輕言靈魂,也不要輕易為文。始終,功夫在詩外,要發出真實的心聲,恐怕還得有不凡的膽識與見識。

发表于 2017-3-28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巴浪子 发表于 2017-3-28 11:26
呵呵,一看名就是天生的诗人,朋友,瓜吃了吐出诗歌的种子吧!

嗯嗯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蜀三 发表于 2017-3-28 12:41
蔡益怀: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灵魂的高度决定诗歌的高度!深刻有理{:3_48:}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3-28 21:38
因为不懂灵秀,所以不敢谈诗。

发表于 2017-3-2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粘贴之后没有认真看过,才发现有几处出现了乱字故重发。

蔡益怀:
為文學病象把一下脈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編輯工作如同沙裡淘金﹙未必都是金,多數是銅鐵﹚,日常會面對大量瓦礫沙石,故閱文審稿之時,每有東坡之嘆。今天,就來說說一個編者對創作現狀的一點觀察吧。

文學的大敵是虛假,但很多人一下筆就露底,用假嗓子唱歌,非出自肺腑,情不真意不切,張口見喉,荒腔走板,甚者滿紙荒唐言。讀到這樣的文字,自然敗胃口,久而久之對編輯這個活計甚至產生厭倦之感。照理來說,沒有任何一位寫作人不想以真情實感打動人,而且每一個作家都想以真摯的文字贏得讀者。但弔詭的是,以真誠為至高準則的事業,每每因虛假而被讀者唾棄。這是為甚麼?在筆者看來,因由大致有二,一是創作者本身的境界不高,誠意不足,二是創作的動機不純。

有時候,讀到一些稿件,從文字能力來說並不弱,卻總是讓人感到缺少一種應有的文學品質,那就是坦誠的文心。而有的作者要麼自囿於一些陳腐的觀念或成見而不自知,要麼深陷一種過時的創作範式而無力自拔,更遑論創新突破。讀到這樣的文字,真像嚼到發霉的花生,掃興又倒胃口。

還有一類稿件的弊病,在於創作動機不純,以某種外在的寫作目的為出發點,從某種外在的道德觀或意識型態出發,持的是非文學的標準。須知,文學寫作是一種內在情思的噴發,展示的是一種生命層面的智慧,表逹的是一種人生經驗、真知灼見,而不是此一時彼一時的流俗觀念。

另有一些文稿則流於為文造情,蒼白貧血。我想這類作者大概患有「作家焦慮症」,或那耳喀索斯自戀症﹙narcissism﹚,為詩名、文名而焦慮,故而「為賦新詩強說愁」,他們的創作要麼為作而作,要麼裝模作樣,也都是極令人厭惡的文字。這類創作有一定的欺騙性,或者說用了障眼法,不容易被讀者識破。其實,他們的理路往往是「以學問為詩」,有知識而無情懷,缺乏鮮活的藝術色彩和力度,同樣是文字的膺品。

這些都是筆者在平時的閱讀中所觀察到的文學病象。有病的文風,有病的文壇。遺憾的是太多人不知道自己也是文學病人﹙當然,也可能包括筆者自己﹚。

這是個意見紛紜的時代﹙注意,是意見不是真理﹚,人人都急着表逹,且自以為真理在握。殊不知,往往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見解。早前,一個年輕詩作者發表了這樣的文字︰「靈魂有多麼純淨,作品就有多美」,這句話說得真好聽,相信沒有多少人會質疑。事實上,在微信朋友圈充斥着這樣的美言,都是耳熟能詳的高論。但是,筆者在此想問一句,這樣的表述有效嗎?我不知道世上有沒有純淨的靈魂,再說靈魂到甚麼程度是純淨的,又怎麼衡量。她的美言倒讓我想到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的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話說,年輕的漁夫愛上了美人魚,但美人魚卻認為他有靈魂而拒絕。年輕人為了得到她的肉體、她的愛,決定交出自己的靈魂,他找到神父表示寧願不要天堂,也要得到她的愛,結果遭到神父的訓斥並將他趕出教堂。苦惱的漁夫後來通過女巫放棄了自己的靈魂,而實現與美人魚結合的願望。後來靈魂不時來找漁夫,並以智慧、財富來引誘他,以回到他的身體中。漁夫並不為之所動,在他眼裡,智慧、財富都比不上愛的價值。後來,漁夫終於為找到世間美人的腳而動心,因為他想替美人魚找到與之匹配的雙足。靈魂終於得到機會回到他體內,並引領他遊歷不同的城市,幹下一件又一件的壞事,可以說無惡不做。最後,良心未泯的他決定回到美人魚的懷抱,但已回不去了,相反在海邊見到美人魚的屍體。漁夫的心碎了,葬身惡浪之中。這是一個關於愛與靈魂的絕佳寓言,意蘊豐富,讀者自可通過細讀品鑑其深意。在此,筆者想表明一點,王爾德對人性之善惡的理解,並非流於表面,而是深刻的洞察,道出靈魂的真相,所以他不是簡單地唱真善美的讚美詩。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與詩人之間的距離,靈魂與靈魂的距離。

我想,如果沒有對生命的深刻洞察,就不要輕言靈魂,也不要輕易為文。始終,功夫在詩外,要發出真實的心聲,恐怕還得有不凡的膽識與見識。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3-29 11:35
每个人都是诗人,歌唱家,艺术家,思想家。创造着世界,创造自己的作品,刻意发表,哗众取宠者有之,自娱自乐,更宜乎众矣!白诩阳春白雪,未必流芳千古。勿故作高深,亦或达官贵人,亦或乡野村夫,吟唱吧,在这个多情的春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辣社区手机用户 发表于 2017-3-29 11:35
每个人都是诗人,歌唱家,艺术家,思想家。创造着世界,创造自己的作品,刻意发表,哗众取宠者有之,自娱自 ...

先生大境界1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3-29 20:23
值得探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