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沟村符合贫困村脱贫标准,可以脱贫!”当这一结论从上级验收考核小组的口中得出时,罗宇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修水泥路、建蓄水池、养殖水产……大龙沟村在一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贫困村“摘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罗宇这位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组规划公路建设
2016年3月,在乐至县财政局工作的罗宇,被下派到乐至县放生乡大龙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驻村的一年时间里,罗宇为村里新修通社水泥路5.4公里、入院路4公里,新建蓄水池30口,规划了以小龙虾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大龙沟村用1年的时间做到了过去10年都没有做到的事,能取得如此成绩,罗宇认为,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村里,把大龙沟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乡,所以在工作时才格外卖力。“在驻村的一年时间里,天天吃住在村上,我已经成为了大龙沟村的一名‘特殊村民’。”罗宇说。
走家串户摸实情
为村民修建“致富路”
大龙沟村位于放生场镇西北部,距离放生乡场镇约5公里,因为地形狭窄,十多年来未实施任何项目,全村辖6个社,总户数358户,总人口1040人,贫困户119户,259人,全村有水泥路仅有2.75公里,机耕道6公里……初到大龙沟村的罗宇也曾一度被村里一穷二白的情况“吓”住。“村上总共10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就有498人,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幼、病、残’,如何带领他们致富,我在刚开始时也是一头雾水。”罗宇说,情况具体怎样,光看资料是不够的,因此和很多驻村第一书记一样,罗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了解全村情况,并建立档案。
修路就是罗宇在摸清情况后干的第一件事,他笑着告诉记者,老话都有讲过“要致富、先修路。”在罗宇到来之前,大龙沟村只有一条2.2公里的水泥路通向村外,水泥路所在的位置是3社,其他5个社之间并未修通道路。这让村民出行非常困难。
“想要一条路都想几十年了,如果不是这次扶贫项目,不知道还得等多久。”已经60多岁的2社老人粟云好是积极自筹修路资金的村民代表,他告诉记者,在没修路之前,不仅出村难,村民之间互相走动也很少。“1社、2社像我这种年纪的都不爱走动,泥巴路太难走,特别是下雨天,路滑也容易摔倒。”粟云好说。
罗宇表示,扶贫专项资金里有110万可以用来修路,加上乐至县对口部门的帮扶,整个5.4公里的路修完还有50余万的差额。为了补齐差额,罗宇深入6个社给村民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通过社员大会、公示、广播等措施反复宣传,最终确保了资金的到位。
“点面结合”扶贫
扭转大龙沟村无产业颓势
有了路,摆在罗宇面前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对贫困户的脱贫,“通过走访我发现,贫困户贫困的原因都各不相同,要想真正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需要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
罗宇介绍,“面”就是针对全村259名贫困户,统一进行产业规划。通过征求群众意愿,大龙沟村进行人均不少于500元的产业帮扶。据罗宇介绍,在2016年全村发放鸡苗6475只,发展养猪51头,养羊7只。同时,在以村委会的名义承包了水田14余亩,由村统一管理,养殖小龙虾,确保了扶贫产业全覆盖。
发放小家禽
“在扶贫专项资金里面有10万元用来发展集体经济,在小龙虾养殖上目前已经投入了6万余元,在2017年11月时将会获得第一批产值。”罗宇表示,在水产养殖上,村委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规模并没有发展特别大,运作模式会按照“3:7模式”,收益的70%用来帮扶贫困户,30%用来维持、扩大产业发展。
给贫困户发放肥料
“点”就是针对个别特殊贫困户,进行帮扶。“大龙沟村部分贫困户还没有住房和没有收入来源等问题,这一类贫困户,给予特别‘关照’。”罗宇说,要帮助这类贫困户,只能通过D级危房建设、易地搬迁等政策帮扶,在2016年,全村新建贫困户D级危房42户,易地搬迁14户。
对个别无力建房的群众,罗宇还单独规划资金为其建房。在大龙沟村三社贫困户罗大芝就是这样一户贫困户。“她不愿意搬迁,还是希望住在原址,但她那个老房子可以说是四面透风,住着很危险。”罗宇说,经过多次到罗大芝家里做思想工作,在原址为其修建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板房,还新建了灶台,解决了罗大芝住房安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水产养殖外,在2017年年初,罗宇还为村上规划了核桃苗的嫁接。“以前村上的272亩核桃苗都是为了调控水土,并不结果,不会有经济收益,通过嫁接后“川早1号”后,家里有核桃树的村民,每亩每年将获得1200元的收入。”罗宇表示。
不仅修路要钱,发展产业也要钱。半年以来,罗宇利用自己多年的工作资源,多次到资阳市、区有关部门汇报,争取项目要资金。罗宇到大龙沟村一年来,为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7万元,联系帮扶部门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发放物资4万余元。他坚信,只要干部群众一条心,只要努力奋斗,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大龙沟村一定会摆脱贫困的面貌,过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