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龙门发现三叉路开始到镇口。有不少房屋顶部已经在装仿古屋檐,而上花园的部分墙体已刷白,因为没带相机,所以。无法给大家照下来。改天去照几张。让大家共享。
龙门古镇口号喊了不少个年头了。包括前不久,看到油坊街还在修建高楼,我还在怀疑这工程的可行性。但今天看来。确实ZF在下决心要改善龙门的现貌了。至少,表示他们不象以前那样,确实在动了。
作为一个在龙门土生土长的人,相信很多从龙门走出去的朋友,都在密切关注龙门的兴衰。希望ZF能够完全按照规划设计,将龙门打造成南充的黄龙溪古镇。如果有相机的龙门坛友,如果能够抽出时间关注古镇建设进程,将建设进度通过月志的方式发到论坛,势必受到全体坛友的欢迎,特别是熟悉龙门的朋友们的欢迎。
附:龙门镇简介
龙门镇位于南充市北郊15公里的龙门山与龙门坝之间的接合部。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果州之北30里有龙门”,可知宋之前已有龙门地形和地名。建国初期,中共南充县委、县政府设在此地长达7年之久。龙门镇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历来是交通要道、“充国雄关”。船只溯嘉陵江而上经广元可至陕西略阳,溯白水可至甘肃碧口,溯东河可至旺苍,南下可至合川、重庆,且飞舟如箭,畅通无阻。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令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并留下近百首吟颂龙门的千古佳句。 龙门宋代建镇,宋元丰年间(1078年到1088年)为南充县18镇之一。千余年来,其称谓及辖区范围屡变。1950年3月,南充县人民政府迁往龙门镇,龙门成为嘉陵江畔继阆中之后的县治古镇。1955年,龙门城关区更名为新民区。1956年撤县,改为龙门镇。1966年改名为红卫镇,1971年恢复原名。因其城镇规模相当于一座小县城,场镇常住人口近10万人,被称为“南充第一镇”。 轻纺工业的发达和场镇建筑古色古香的风貌,使昔日有龙门与阆中保宁镇、双流黄龙溪镇等,并称为“四川五大民俗”古镇。近年来,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热兴起,川内各大古镇全力挖掘文化底蕴。在保存完好的23座古镇中,阆中古城、大邑安仁刘氏庄园、理县桃坪羌寨、丹巴嘉绒藏寨、双流黄龙溪古镇、乐山罗城古镇、雅安上里古镇、宜宾李庄古镇、广元昭化古镇、合江佛宝古镇等最具特色,声名远播,并称为“四川十大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