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朋友们都不会陌生。我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婚丧、待客等,都离不开酒的影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酒,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有机会咱们也去尝一尝呀~
蒙古族马奶酒
蒙古族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得名。马奶洒的酿制历史悠久,传至今日,仍盛行于蒙古牧区。
挤出马奶过两三天变酸后,马奶发生分离现象,取出浮在上面的奶油,将其余部分密封于铁锅内蒸馏,反复三四次,则酒味越来越浓。这是制马奶酒的精工艺。
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藏族青稞酒
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传说青裸酒的酿制技术是唐文成公主传授的。在西藏民间流传有端起酒杯(碗)想起公主的民歌。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
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家族甜酒茶
土家族的甜酒茶实际上不是茶,而是酒。土家族人以糯米或高粱煮甜酒,将甜酒和蜂蜜冲入盛山泉水的碗中,甜酒茶即成。土家人酒清澈透明,香气优雅,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尤以绵甜净爽、落口舒适而见长。
土家族和羌族、彝族等民族,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
嘉庆年间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彝族辣白酒
彝族普遍喜欢畅饮辣白酒。辣白酒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成的低度原汁酒,属米酒类。
彝族极喜饮酒。酒是彝胞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无论在家里或街上,甚至路旁、河边,几位彝胞碰到了一起,便拿出酒来,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酒碗或酒瓶,不停地从一人手中传到另一人手中,依次轮饮,倾心叙家常,俗称喝"轮轮酒"。
每遇彝年或火把节,或喜庆婚礼等,敬上一碗陈年窖藏的辣白酒,是葬族接待长辈尊者和佳朋良友的最高礼节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羌族蒸蒸酒
将玉米粉用杉木甑子(蒸桶)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至稍温,拌上酒曲,装入坛中,封严坛口,置于荞麦秤秸中发酵,约二十天左右,便可饮用。酒色淡黄,酒味甘甜,喜客临门,主人往往让他喝饱为止。
羌族人也喜欢饮“咂酒”,酿制后的酒掺上一些凉水,一人用一根长而细的吸管来饮,吸完后再添水,直到酒味淡了,然后把酒渣吃掉,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这些酒都是由青稞、大麦煮熟后酿制的,既有酒性,又有营养,对身体有益。
咂酒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喝咂酒吗?那就赶紧来九皇山景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