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歪解“绵中申明” 天下怪事多,都出在怪人手。明明有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名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实验学校就是绵阳中学的实验学校,否则,不会再前面冠以“绵阳中学”头衔了。无独有偶,成都某名牌中学(国重)“某某中学”,分明名声在外了,偏偏又冒出一个收初中生的“新某某中学”。 看似“脱了裤儿打屁,实际大有玄机!”何也?都是收费政策惹出的“金点子”,或者说,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你们门房,我有对联”吧。公立学校收费严格控制了,就民办性质弄了。其实,就是两个校园、两个缸儿;一套班子、一酢酒;两块牌子、各有商标——主人就一个。成都某某中学的朋友,对我讲了以上的比喻,确实令我茅塞大开!城里教师就是聪明,远远胜过乡村里的教书人!反正,成都那所学校是这么玩的,绵阳的学校是否也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大概绵阳中学真的是名头大,多年高考超越成都四七九的势头,越来越猛了。它办个实验学校,冠以名号,总有些理由。但是,不知为何又去官网发啥劳什子申明呢?然而,这毕竟是笔者的臆测,真实的原因只有局中人知道,该不会是黑客进去胡乱发个申明吧? 教育产业化的领军学校多在名校,不过“教育产业化”似乎也与“笑贫不笑娼”一样,颇有些争议。偌大一个社会,10几亿人,起嘴巴啥争论不休,犹如雀噪林式叽叽喳喳,甚至有国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些微词,然而,始终阻遏不了教育产业化的凶猛浪头,于是乎,存在就是合理了,谁还去说道呢,赶紧挣钱送娃儿进名校吧,别在拼爹战略上输了,将来是子女的怨欠,就麻烦了。 平昌是贫困县,百废正兴,各行各业都需要资金投入。教育发展同样依赖经济支撑,这是不争的事实。百姓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也是刚性需求,谁不大有后人输在起跑线上?政府引进民间资本和外地教育资源,到我县办教育,本身是一件好事,理当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总是大好事嘛! 引来的和尚本地的和尚,大家都是佛门僧人,同为人师,各自安于职分而已,何必计较身外那些累赘?各敲各的木鱼,同念一本佛经吧。互相取长补短,同为社会贡献才智,造就社会可用的才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