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7日开始,京城接二连三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成为新一轮全国楼市调控大潮的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30座城市加入调控之列。 各地出台不同的楼市调控措施,应该对其适用范围、对象、效应及可持续性做出认真评估,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立竿见影而不择手段,必须考虑政策是否可持续、是否可以成为未来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 相关地方履行主体责任,力图使调控措施尽快收到实效,其出发点和态度值得肯定。但需要提醒的是,各地出台不同的调控措施,应该对其适用范围、对象、效应及可持续性做出认真评估,而不能只看一时效果。调控应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阻止炒房者和炒房资金流入楼市,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使房价回归价值,而不是通过压制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 事实上,政策发生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2012年的“双限”调控措施出台后,当年房价上涨的城市仍在增加,第二年效应开始显现。直至2015年2月,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降幅双双跌至最低点;同年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同比价格均呈降势。所以,有必要对调控政策保持耐心,而不是一味加码、伤及刚需。 截至去年末,全国新建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2亿平方米,待售面积4亿平方米,共56亿平方米。按全国城镇人口近8亿人计,人均7平方米。按当年销售13.7亿平方米计,即使不开工新项目,也可以持续销售4年以上。尽管其中存在结构问题、不平衡问题,但只要抑制了投资投机性购房,房价因供求关系变化而有所回落,就是大概率乃至必然事件。 纵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12年“双限”以来的起伏跌宕,可以看出民众的看涨预期不是源自调控措施的无效,而是因为政策的剧烈摇摆反复。如果没有2015年“9·30”之后的一系列取消“双限”、大力加杠杆措施,就不会发生2016年的房价暴涨。所以,各地当下推出的调控措施,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立竿见影而不择手段,必须考虑政策是否可持续、是否可以成为未来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特别应充分意识到,如果今后再有相反的政策出台,必将极大动摇民众的信心。yuqiancyh 来源于: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