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现代社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既是人们对已逝亲人表达思念之情的需要,也是让年轻一代感受亲情,培养尊重长辈美德的需要。清明祭扫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乃至整个家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和亲切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慎终追远、思亲念故,应当心祭重于形祭,焚香燃纸放鞭炮并非祭祀上选。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环保的方式来祭奠,譬如献上一束鲜花、种植一棵纪念树、悬挂一串千纸鹤、敬洒一杯水酒、召开一场家庭追思会、为亲人开设一个网上纪念堂等等,只要带着一颗感恩、念旧、虔诚的心,这些绿色、文明、低碳的祭祀方式,都足以承载生者对逝者的深厚情感,不仅避免了铺张浪费与环境污染,而且更符合清明节的节日精神,也让清明节更加“清明”。
正是“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祭祀的内涵在于常怀感恩之心,对那些逝去亲人的敬意,应当永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与其用那些奢侈豪华的奇葩祭品祭奠先人,倒不如让清明节洗却烟尘,回归气清景明,让祭扫少一些浮华与喧嚣、多一些庄重与用心,也让空气多一些洁净与清新。(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