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时节,寻根问祖,追思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哪些元素最值得回顾与细究?有个答案是:民族精神、家族气质。昂扬的精神和积极的家风是国与家以及个人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代代传承。这个清明,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个截面,感受传承的力量。□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左杉 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拔除杂草……每天清晨到烈士陵园清扫,已成为今年65岁王建刚老人的生活习惯。在他眼中,这些依山排列的烈士墓碑,就如同当年一个个勇敢奋战、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 王建刚是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人,他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义务扫墓已有22年。他说,随着清明节的到来,烈士陵园比往常热闹了许多,“不少群众来这里祭拜先烈,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山腰之上。 据历史记载,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苏区。此后,这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陵园所在地王坪村当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那些在反‘围剿’作战中负伤的红军指战员分别从前线送至王坪村,伤病员最多时达3000多人。因缺医少药,营养不良,伤势恶化而在医院牺牲的红军战士达万余人。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同年冬陵园落成。”3月28日,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薛元勋给记者介绍了陵园的来历。 红军烈士陵园占地350亩,是国内安葬红军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之一。“父亲交代,要我给先烈们打扫墓地,不能忘本。”王建刚的父亲王成现是老红军,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参加了红军,负责送信和看护伤员。新中国成立后,王成现总爱到烈士陵园里转悠,回忆当年照顾过的红军伤员以及牺牲的红军战士们。 “你是红军后代,以后就是再忙也要抽时间打扫、清理先烈们的墓碑。”父亲去世后,王建刚一直记着父亲的嘱托,成为烈士陵园一名不领工资的员工。44岁那年,王建刚因意外导致左腿残疾。从家里到烈士陵园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需要50分钟。尽管如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王建刚还是每天坚持着。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小孙子也不时会来陵园一起清扫。 在烈士陵园内的山顶,是一望无际的无名墓碑群。每一块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着山川。 这里安葬着红军烈士遗骸。 2011年10月,当地政府决定,将散葬在全县的红军烈士迁葬到王坪村红军烈士陵园。任务下达后,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组织到迁墓现场,为红军烈士送行。乡亲们为烈士洗净骨骸,重新收殓。乡亲们仅用了3天时间,就将全县散葬的一万余座红军烈士墓迁移至陵园,现在整个陵园共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 “2012年3月2日,我清楚记得那天把散落在通江23个乡镇50座墓迁到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