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 向勇 文·图
蔬菜基地一角
嘀、嘀、嘀……每当汽车喇叭在田间地头响起的时候,旺苍县天星乡云峰村村民李勇、李赵明等种菜大户总是忙碌着乐呵呵地回应:“等下,收我的菜哦。”
最近是海椒、豆类、兰菜、线椒等反季节蔬菜的大卖时期,该乡蔬菜运输专业户喻代林、喻子猛等每天都要到农户地头现场收购,当天把收购的蔬菜运输到广元等地的市场。“喻章,410斤,216元,给你。”当一张张崭新的钞票递到农户喻章手中时,丰收的喜悦在他脸上洋溢着。目前,该村到处都是全家出动忙收蔬菜的欢腾景象。
政府支招 寻致富路
天星乡云峰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成熟季节晚,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蔬菜种植。长期以来以群众自主发展为主,由于品种落后,技术不到位,蔬菜质量差,市场销路不好等因素,农民增收成了一道“瓶颈”。
2007年,该乡在产业发展中,成功引进遂宁王刚等五兄弟投资发展蔬菜产业,他们当时以450元/亩的租赁价格租得该乡云峰村三组、四组租地600余亩投资种植蔬菜,走“公司+农户+协会”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创了该乡规模化种植蔬菜的先例。2008年,旺苍、广元的4位业主成功入驻该乡,给当地蔬菜业发展“升温”,当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00余亩。如今,老板和个户共同发展,天星坪坝区也成为了蔬菜种植专业村。
“有协会帮助我们寻找市场,还协助传授科学种植技术,帮助组织收购等,就是老板以后走了,技术还在我们这儿的嘛,我们种蔬菜照样也能赚到钱呢。”云峰村支部书记、蔬菜协会会长、种植大户李勇如是说。
目前,该乡靠蔬菜产业发家致富的农户就有113户,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
银行扶持 助农增收
在黄土地上“刨金”,这是天星乡开发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终极目标。面对部分群众创业资金匮缺的难题,两年内,该乡先后到农行、农村信用社积极为菜农协调、争取信用贷款60余万元,解决蔬菜发展伊始群众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境。
菜农李赵明就是一个特例。当看见蔬菜老板的规模发展让长期从事蔬菜种植的他心动了,但一下子上万元的投入也让他泄了气。正在当地搞调研的乡长熊菁闻听此事,二话没说带着他到信用社协调信用贷款2万元,种植蔬菜8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硬是蹲在地头跟老板学种植,当年蔬菜亩增产就达到了30%,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
如今,他已种植十多亩,掌握了先进科学种植技术,蔬菜业发展是红红火火。每逢双日,他骑上自家的机动三轮车把蔬菜运输到旺苍,逢单日就运输到国华,就地销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运输为一体的蔬菜专业户。
“要不是信用社给我贷款支持,我家现在根本发展不了这12亩蔬菜,收入也就甭提啦。”刚刚卖完蔬菜正在数着手中钞票的李赵明说。
据悉,从发展蔬菜产业开始,菜农当年全部丰收,60%的农户还清了扶持信用贷款,80%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部分农户还购买了农用汽车,成为了运输专业户。
独特品质 俏销市场
有了成规模的产业,如果没市场,农民还是实现不了增收致富梦,但天星乡菜农却不为这个发愁。由于山区“无污染+反季节”的特点,广元市场、成都市场都有天星绿色蔬菜的影子。
“反季节蔬菜种植一开始我们就定位在‘绿色无公害’产品,产业实行大量施用农家肥,少用化肥,不准喷洒农药,同时,利用高海拔、早晚温差大、无工业污染、洁净大气的环境,实现零污染,因此,我们乡的蔬菜一直在市场上很走俏。”天星乡党委书记白文林说:“乡上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种多,色泽亮、个头大、无损坏无腐烂,就豆角来说,其他地方早过市了,而天星的豆角正在成熟期,车一到市场门口就形成了摊贩争抢的局面。”
“除了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乡上还注重后天的科技和管理,实行科学施肥和管护,和自己传统种植模式一比较,蔬菜产量提高了50%。”初尝科学种植技术的农户都感慨到。
“天星种的海椒,果实丰满,色泽鲜艳,红绿相间,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成为城里人的最爱;线椒身形苗条,比普通的本地椒身形长一倍,在市场上凭借个头成为‘宠儿’;云峰村的包包菜无虫害,蔬菜鲜嫩,入口脆……”说起天星蔬菜,商贩们个个如数家珍,他们都纷纷表示,每天贩菜时首抢天星山上下来的。目前,蔬菜行情看涨,云峰村保持了每天1—2车,每车5至8吨的销售量。
来源于:广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