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81|评论: 6

[草根播报] 媒体:《人民的名义》还在讲“人治大于法治”?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7-4-13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媒体:《人民的名义》还在讲“人治大于法治”?


2017-04-13 04:51:56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人民的名义》还是在讲“人治大于法治”?

  剧中一些情节设置,依然是充满人治色彩的产物,是权力不受约束的另一种表现。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后,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这部已经成为2017年现象级的电视剧,为什么会收获这么多的关注呢?

  反腐,当然是这部剧走红的最大原因。反腐,既是该剧的标签,也是该剧走红的背景,还是该剧创作的素材库。这可能是该剧和之前的反腐剧最大的不同。

  《人民的名义》写写停停6年,创作期间,周梅森就经常上中纪委网站,一旦曝出新的贪官,第一时间就列入文件夹里。对观众来说,新闻报道中的反腐案情介绍,显然难以满足许多人的好奇心,而新闻消失的地方,正是文学、戏剧大展拳脚之处。

  有人看到了一张官场关系网:师生、父子、同学、夫妻……还有人看到了不同场景的装修风格、家具陈设,推断出不同级别官员的审美品位,甚至有人从中看到了学生干部的成才路径,当然,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表情包。

  事实上,现实的反腐,全民的关注,丰富的素材,多视角的观感,这些都给了《人民的名义》一双最好的翅膀。可是,这些都掩饰不住该剧某些自带的尴尬。脸谱化的人物设计、陈旧老套的叙述方式、杂乱拖沓的镜头切换、刻意生硬的流行元素……是该剧难以自弃的硬伤。

  此外,还有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设置,最让人诟病的是陈海被人谋害,人事不省,其父陈岩石就和老伴谈笑风生地迎接沙书记,坐谈对饮,一副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这已经不是不合常理,而是不近人情了。往大了说,这可能是样板戏在塑造人物时“去亲情化”“去家庭化”的陈旧思维。

  其实,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脸谱化的人设往往还有“青天老爷式”的痕迹,动辄就搬出“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比如,此剧一开始,省检察院要将外逃的副市长丁义珍拘起来,市委书记李达康却态度强硬地坚持夺回办案权,原因是怕吓跑开发商,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正面人物来表现的沙瑞金,以自己的权力命令大风厂工人撕掉了法院的封条。按理说,沙瑞金应让光明区法院来撕封条,而不应该用手上的权力强撕,要依法行政。

  无论是沙瑞金还是李达康,都是本剧塑造的锐意进取型官员。如果说,这些情节是该剧力图歌颂美化的亮点,那么,这也可能是该剧最大的遗憾,其透露出的价值观也许比腐败本身更值得反思。因为,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这种“清官通吃”的反腐思路,依然是充满人治色彩的产物,是权力不受约束的另一种表现。法制的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法律意识的普及以及公民权利的伸张,才是铲除腐败土壤的正途。

当然,不论怎么说,《人民的名义》所带来的热度,足以让反腐话题发酵一阵子,特别是该剧通过情节或剧中人提出的一些直指现实的问题,给观众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当然,这部剧还没有播完,也希望其情节的设定和走向,也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宏旨。



  赵清源(媒体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4-14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法治的名义》更好
发表于 2017-4-2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剧

发表于 2017-4-2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版的中国。曾有一法官告诉一媒体朋友,中国的法治是三分天下,三分之一人治,三分之一法治,三分之一媒治。领导打招呼很奏效,媒体曝光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法律的公平才会倾斜。

发表于 2017-4-2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治大于法治”,国之现实。

发表于 2017-4-2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正在向法制化迈进,法治代替人治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