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说开始写传记就说明老了,最近老是想写点啥,是不是我的心态开始老了呀!管他的,还是叙叨叙叨吧,就算是混混时间吧。 我出生在四川省隆昌县的一个偏远小镇—胡家寺。因为胡家寺是当时的区公所所在地,所以比周边其他镇都要繁华,之所以叫寺,镇上还真是有几座寺庙,两座大的解放后一座叫什么我一时想不起来的庙作了区级高小,一座叫兰宫的是初级小学,还有一座叫川主庙的修上围墙后作了露天剧场。镇上街道全是用青石板铺成,石板路的两边就是商铺.餐馆及居民的住屋。镇子的布局就象划圆规一样,沿街道十几分钟走下来最后又回到起点。街道四周有很多叉道街通往镇子的四面八方。小镇由很多条街组成:隆昌街.半边街,好吃街,草店子.猪市坝.新街尾,,,,,,一条街为一个选区,也就相当于一个居委会.。 我的家就座落在镇中的《好吃街》的街头,《好吃街》横在我的家门前,《隆昌街》则竖在我家大门口,很形象的丁子形,坐在我家堂屋里就可以望见进入《隆昌街》的每一个人。我家右斜对面便是川主庙剧场,每当县里川剧团来演出就会来借走我们家堂屋里的几把太师椅去作道具,每当这时,我家楼上窗口也就会挤满了人头,都是些不买票而看戏的人,虽然离舞台远点,但不花钱又不受挤,何乐而不为呢!我家隔壁就是公社礼堂,每当有大事和大的会议都会在礼堂举行,每当这时,我们这一条街上就会人声鼎沸,红旗招展,有时座在家里都可以听到领导们作报告的呐喊声,真是从小就接受政治教育呀!我们这条街之所以叫《好吃街》,顾名思义是离不开吃了,有周子光餐馆,时不时餐馆跑堂的叫唤声就传进我家;有曾二嫂的面馆,热面,凉面,邵子面,最叫我现在想起来还谗的是一毛钱一碗的碗豆尖素面;还有跑堂茶馆;杂货供销社;还有万家的泡粑店,也就是通常的大米发糕,除了发糕,还有2分钱一碗的豆浆,5分钱一根的油条和油炸糍粑。通街各种香味混杂在一起,出门上街就香味扑鼻,真是不负《好吃街》的名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