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就新闻发布会上,南江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就记者问,摘抄如下:
1、记者:南江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任勇)
回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基本解决执行难有四个基本目标:即“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和外界干预执行现象得到基本遏制”;“人民法院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现象基本消除”;“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标准和实质标准把握不严、恢复执行等相关配套机制应用不畅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内基本执行完毕”。对此,最高人民法院还将出台更加细化的标准和指标,只有达到这些标准,才可以说基本解决了执行难问题。
2、记者:南江县人民法院提出2017年“基本解决执行难”,主要有哪些举措?(任勇)
回答:我们采取的执行措施有:1、咬定战略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形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2、坚持战役思维,推进破难攻坚。组织开展打击拒执、集中腾房、捉赖、民生案件执行等专项活动,运用刑罚打老赖、集中警力赶老赖、主动出击捉老赖、立体曝光羞老赖。3、丰富战术手段,规范执行机制。充分利用执行管理系统、司法网拍、执行查控系统等网络,同时用足用好拘留、罚款、限制高消费等执行措施,挤压被执行人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无处可逃。4、加强执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微信、微博、大屏幕、流动车等宣传平台,有效扩大宣传工作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执行、理解执行、支持执行。
3、记者:南江县人民法院今年在破解执行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任勇)
回答:破难的目标已定,2017年是关键之年,我们将加倍努力,砥砺前行。截止3月31日,我院新受理执行案件538件,结案106件,执毕案件100件,到位执行标的4000万元;在平均执行天数、实际执行率、案均标的清偿率等7项指标均居我市前列。
4、记者:目前南江法院在执行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任勇)
回答:1、尚未形成被执行人主动到本院申报财产状况和主动履行义务的态势;2、在打击恶意转移财产、运用各种手段反规避执行方面仍缺乏有效措施。
5、记者:南江法院在落实提高执行查控财产处置效率方面有哪些举措?(任勇)
回答:我院主要从三个方面积极落实提高效率。1、全面推进执行查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对银行存款、理财、支付宝、车辆、证券被执行人各类财产的网上查控全覆盖,借助信息化提高执行效率。2、建立完善集约化执行查控机制,可实现网上查控财产,以集约线上查控为基础,以线下查控为补充,实现财产集中批量查询、冻结、划拨,大大提高查控效率。3、进一步完善财产查控机制建设,积极与房管、土管、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对接房产、土地、车辆查控,扩大机制运用成果。
6、记者:为确保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南江法院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任勇)
回答:下阶段我们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1、继续实施网络布控,采取各种高压措施挤压被执行人活动空间。2、继续采取地毯式集中执行。今年我院已成功开展了两次夜间集中大执行,此项工作将作为今年的常态化工作,从而形成坚持不懈打击老赖的高压态势,努力扩大执行效果。3、用好用足执行措施。将充分运用拘留、搜查、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等强制执行举措,提升执行威慑力。对暴力威胁、阻碍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的,视情给予司法拘留,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4、加大执行宣传力度。将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报纸、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多方位立体式宣传执行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不执行法院判决就是违法的工作氛围。
7、记者:导致执行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任勇)
回答:执行难问题成因复杂,由多种因素、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既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备,失信惩戒机制、协助执行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有法院本身在执行体制、机制,执行工作理念、力度、方法、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执行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消极执行、拖延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以及“人情案”“关系案”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8、记者:执行联动机制破解执行难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任勇)
回答:我们坚持“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解决执行难问题综合治理大格局,积极推进建立完善执行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南江法院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全市各部门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高压态势;积极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机关协作,加大打击拒执犯罪的力度;积极与公安机关在协助执行方面合作,强化对被执行人及其财产、限制被执行人出境等方面查控;加强与工商、房产、金融等单位协作,实现通过网络对被执行人股票、房产、存款等财产由“查”到“控”,提高查控效率。我们还加强与新闻媒体协作融合,为破解执行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执行到位率明显提升,一些大案、要案、“骨头案”得以执结,切实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彰显了法律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