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面临世界难题、造价上全国最“贵”的二级公路,得益于灾后恢复重建机遇———
经过前期排危、平整场地、地形复测一系列准备工作,绵茂公路一期最大的控制性工程金鱼隧道8日动工。这条连接两个极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和阿坝州茂县的“生命通道”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这条路的开工来之不易,以至于省交通部门和德阳市有关人士用“绝地逢生”来形容———技术上,面临一系列业界公认的世界难题;造价上,这是全国最“贵”的二级公路。
绵茂公路按二级公路规划设计,全长56公里,分两期实施,2012年12月将全线开通。先期启动汉旺至牛圈沟段的一条长约44公里的行车公路,抗震设防为7至8度。
20年坎坷路
“这条路从设想到上马用了20年。”德阳市交通局负责人回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绵茂公路就被绵竹市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7月顺利完成工程可行性报告。但由于建设资金等诸多因素,上级未对报告予以评审。绵竹于1997年8月重新编制完成工程可行性报告,2000年又进行修编,认定公路造价在1公里2000万元左右,这相当于在省内丘陵地区修一条高速公路。由于同样的原因,绵茂路依然未能上马。
2003年,在社会各界呼吁下,绵竹市再提此事。2005年重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于物价因素,每公里造价上涨到4000多万元。加之要穿过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也令人关注。其间,茂县多次请来专家实地踏勘商讨公路隧道走向、建大熊猫走廊等环保措施。
灾后重建的历史性机遇使绵茂公路的修建成为可能。震后不到1月,交通运输部领导来到绵茂路,认为如果有这样的“生命通道”,对抗震救灾会产生很大的帮助。经四川省和交通运输部大力争取,绵竹至茂县公路终被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两大拦路虎
“三多两高一复杂。”德阳市交通局负责人这样概括绵茂路的技术难题。
“三多”指的是断裂带、自然灾害、桥隧比例多:穿越龙门山前山、后山、中央、中央支线4个断裂带;沿线广泛分布堰塞湖、滑坡、崩塌、泥石流,几乎囊括所有常见的地质灾害;桥隧比高达50%,且要修建二级公路最长隧道。
“两高”指自然保护要求高、结构物抗震要求高。
“一复杂”指水文地质复杂,地震造成绵远河河床平均抬高5-20米,崩塌体、堆积物,原有道路都被埋在水中,以前的指标体系都统统“作废”。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将提供技术支持。”省公路局介绍,为做好前期设计工作,这群来自江南水乡的人已在德阳扎根近一年,并徒步走完绵茂公路全程。
另一大拦路虎是资金匮乏。这条路预计投资30多亿元,钱从哪里来?
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第三阶段工作意向书》,香港特区政府将出资20亿元援建绵茂公路。“加上中央安排的资金,修这条路的钱不是问题。”省公路局有关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