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规定,自5月1日起,成都市将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这一被称为“最大力度”的“减证便民”行动,让群众少跑腿,给基层组织减了负,倒逼政府部门工作由“避责思维”向“负责思维”转变。 最大力度:“挂图清理”五花八门的证明 为落实国务院“减证便民”专项行动要求,今年初,成都市开始清理规范村(社区)证明事项,从基层实际开具和上级部门要求开具两个层面入手,梳理各类证明事项,累计有313项之多,涉及政府部门32个。 随后,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民政局和法制办“三堂会审”,涉及清理的政府部门逐个“过堂”,对每一个证明事项反复论证、逐条审核,依法依规给出保留或取消意见。凡需保留的村(社区)证明,严格遵循办理依据只认法律法规和省级以上规章、文件的原则。 经过严格的“挂图清理”,4月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的通知》出台。“保留清单”向社会公布,原来313项证明保留15项,且保留的每项证明均规范了事项名称、明确了用途范围,定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疏堵结合:“不能让群众办不了事” 通知要求,除保留清单范围内的证明外,成都市各级部门一律不得要求办事群众提供村(社区)证明。 成都市还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建立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并打通民政、社保、卫生、残联等多个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一键”联网查询身份、产权、亲属关系等信息。这一信息服务平台,群众只要提交过一次相关信息,就可长久查询。 倒逼改革:“避责思维”变“负责思维” 为加快“保留清单”落地实施,成都市要求各有关部门在4月28日前网上公布证明“范本”,按照办事指南的方式,规范文本样式、明确办理用途及法律依据,方便群众和基层参考使用。 以清理证明为契机,成都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包括: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基层数据信息共享;建立公民个人信息大数据库,实现个人信息互联互通;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虚假声明的违规成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