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生关系,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潘光旦有句名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游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先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意思是,学生跟随老师从游,从游过程中,老师做学问的方法以及不言之教,都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民国时期的学生,跟老师的关系极为密切,密切到衣食住行都待在老师家的程度。著名学者陈平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时,曾多次强调,其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去王瑶先生家跟他闲聊漫谈的时光。
《八桂香屑录》曾记载胡适屈膝拜师的事情。1935年元月,胡适从广州到梧州。胡适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创办的广西大学设在梧州蝴蝶山,听说自己的学生、大学者胡适来到梧州,马君武即邀请他给全校师生演讲。当天马君武亲自致欢迎辞,致辞后马君武回到座位上,这时胡适走到马君武面前,毕恭毕敬地向马君武屈膝行礼,感谢老师培育之恩。
俗话说得好,男儿膝下有黄金,胡适作为国学大师不会不知道,可是他却屈膝拜师。他在尊师上用了传统礼节,可见老师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之重。
中华文化崇敬师道,自古即有“天、地、君、亲、师”五尊,将师者与天、地、君、亲并列,象征了师者在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君”与“师”虽同列五尊,但“君”仍然必须经过“师”的教育,才能具备成为“贤君”的才与德。因此,若要说良师是贤君的先决必备条件,的确一点也不为过。
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身为老师,不仅以“言教”传授知识,更要用“身教”弘道,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人师者所身负的教育重任,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人讲“德教为先”,老师是教育人更应该注重道德的教育。
有评论表示,在古代,文人,尤其是老师地位非常崇高,受到从皇帝到平民的普遍尊重。而中共文化大革命,孔子被“打倒”、老师成了“臭老九”,学生可以任意殴打,批斗、羞辱老师,从此,五千年的“师道尊严”不见了;“改革开放”后“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让国民开始逐利;教育产业化,更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买卖关系、商家与客户的关系,为了利益、为了钱,双方都丢弃了做人的“道”,因此师生关系对立,矛盾频发成如今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