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寨又名运山城,位于蓬安县河舒镇桃花村对面的燕山上,之所以叫燕山,是因为春天燕多之故。又因山上时常云雾缭绕,也有云山、披衣山之名。
宋末,蒙古铁骑践踏神州大地,烽火烧到蓬州一带。为救危卵于覆巢,公元1243年,湖北蕲州人、四川制置使余玠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他深知燕山寨处于利州、阆中、巴州南下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将蓬州署以及蓬池县、朗池县、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燕山寨当时名为“运山城”)。余玠亲临运山城,指挥修建防御工事。
公元1250年,蒙古大军穿汉中,克阆中,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峭的地理优势固守,击毙蒙军主帅汪德臣坐骑及其弟汪直臣,迫退蒙古军。
公元1253年,随着利州(广元)失守,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在官兵顽强抵抗下,蒙古军始终未能攻克运山城,且屡屡被守军击溃。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公元1256年,余玠命人在运山城东门刻碑,记述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是为“保佑记功碑”。
据史料记载,余玠死后,他的继任者又增修了一大批山城。这些山城建筑在要冲之地,彼呼此应,构成了阻遏蒙古骑兵的有效防线。当时最大的山城有8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抗蒙“四川八柱”。这“八柱”是:金堂的云顶城,蓬安的运山城,苍溪的大获城,通江的得汉城,奉节的白帝城,合川的钓鱼城,高坪的青居城和剑阁的苦竹城。
|